地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是研究地理要素(水、土、氣候、生物和人)和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異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及區域特征的學科,研究地球表層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機理,旨在“探索自然規律,昭示人文精華”。地理科普內容包羅萬象,有自然、生態、環境、產業、經濟、人口、人文、社會、民族、文化、民俗、歷史等,旨在“探索自然規律,昭示人文精華”。
地理科普深刻觸及“生態中國”“美麗中國”的時代命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地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在“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治國理念下,地理科普將助力“建設美麗中國”這一奮斗目標。地理科普可以結合地理科學展現民族復興偉大歷程中的文化自信。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我們的文化不只存在于四書五經等傳統典籍中,也在大江大河、名山大川中;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只體現為五千年的文明史,也體現為神州大地的山河壯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鄉愁觀”:“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地理科普可以以新鮮的視角關注祖國的山川地理,突破性地將地理知識成系統、有底蘊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從地理科學的角度出發,結合人文情懷講述蘊藏在華夏大地中的奇觀絕景,來喚醒山川地理下的文化自信。地理科普是一項利國利民的社會工程,對于提高民族素養、改善自然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天津師范大學地理科普基地”(簡稱“基地”)是由天津市科學技術局、天津市教育委員會和天津市科學技術協會于2019年批準成立的天津市科普基地,“基地”依托于天津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和天津市地理學會,是天津市地理教育、科學研究及咨詢,地理科學普及和地理信息技術的中心,現擁有實驗室1857平米,科普展覽場地400平米,固定及活動展牌160個,實物地質、地理標本上千件。可利用科學普及的會議室4個,建有科普公眾號1個。基地面向各行業社會需求,以學院老師和同學為主體,積極舉辦各類科普活動。定期開展地理科普講座和參觀考察,編制科普讀物,擴大社會影響。讓地理科普融于社會各領域,建立健全科學普及工作體系,推動地理科普活動的創新與發展。
在校內建設了“滄海桑田話天津”科普走廊,地學展室、地質實驗室、數字地球活動室、科普報告廳、并且設置了七十多塊活動展牌便于深入校園和社區開展科普。并且在海河耳閘公園地學文化廣場建立中國地學會成立百年紀念碑,作為地理科普和紀念地學先輩,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還在薊州中上元古界自然保護區、八仙山森立自然保護區、秦皇島柳江實習基地、七里海濕地生態產業園,大港貝殼堤博物館、廣東丹霞山自然保護區等掛牌作為地理科普實習基地。
近幾年來,依托地理學部的教師還編著了《天津地理》、《解讀人文天津》、《環境與健康》、《天津八仙山植物圖鑒》等科普專著。還編輯了《重走絲路愛撒天山》《滄海桑田話天津》科普宣傳圖冊,承擔天津市科普電子地圖的制作和《全球地表覆蓋知識圖集》相關內容的文字編輯。在校內、各區教研室、圖書館及事業單位和文化講堂開展有關地理科學的科普講座;利用微信群結合社會關注的與地理有關的熱點問題講座和互動;利用新聞媒體講座:利用北方網的國際大講堂、天津電臺的我愛科學節目和實踐出真知節目進行多次地理知識的宣講活動;承辦多屆天津市大學生天文節閉幕式。
地理科普基地吸收天津市大學、中學地理教師和行業部門專家學者,面向社會積極舉辦各類科普活動,定期開展地理科普講座和研學考察,編制科普讀物,舉辦科普展覽,擴大社會影響,讓地理科普融于社會各領域,形成比較健全的科學普及工作體系,推動地理科普活動的創新與發展。從2017年以來,依托天津師范大學地理學部,聯合天津市地理學會、天津市生態學會、天津市地質學會、天津市天文學會等專家資源,建立合作工作機制。2018年承辦了中國地理學會科普工作會議,為全國的地理科普活動開展及組織聯絡作了大量工作。多年來,基地舉辦的科普展覽、研學考察,多次被天津電視臺、人民網等媒體報道,2024-2025年暑期,經由天津市教委等多部門推薦,成為天津市最受歡迎的科普基地之一,連續舉辦了多場校內外科普活動,受到參與同學和家長的普遍好評。
地理科普基地地質標本館

2024年暑期校園科普活動
2024年壩上草原研學活動
2025年暑期大同研學活動
2025年暑期大同土林研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