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通訊員 郝健強)7月27日至31日,2025全國高等學校物理基礎課程教育學術研討會暨全國高等學校物理基礎課程青年教師講課比賽在天津師范大學舉辦。本次會議以“數承物理,智啟未來?”為主題,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物理學會物理教學委員會、教育部高等學校物理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天津師范大學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熊璋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王青教授,中國物理學會物理教學委員會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物理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劉玉鑫教授出席會議。我校黨委副書記董洪霞同志出席開幕會并致辭。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黃美東主持開幕會。來自全國各高校的380余名專家學者和13家企業參加會議。

開幕會上,董洪霞代表天津師范大學對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物理學會物理教學委員會、教育部高等學校物理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長期以來對我校物理專業的關心和支持表示誠摯謝意,向出席和參加會議的專家學者、一線教師表示熱烈歡迎。她詳細介紹了天津師范大學的發展歷程和辦學特色,以及物理學科的建設情況和近年來取得的成果。她表示,物理學科作為自然科學的一門基礎學科,其發展對促進新質生產力、實現技術革新與突破具有重要的支撐和驅動作用。物理教師肩負著培養未來科學家和創新人才的重任,要聚焦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和新時代物理學科教育使命,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方法和理念創新,探索與實踐在人才培育過程中的知識和能力提升新模式,為高等學校物理基礎課程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為推動基礎學科建設、服務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王青代表教育部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對會議的召開致以熱烈祝賀,對天津師范大學承辦此次會議表示感謝。他指出,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下,國家對人才的需求和定義發生著劇烈的變革,此次會議緊扣“技術賦能課堂變革”與“教育定義未來人才”雙主線,是用實際行動響應國家教育強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錚錚誓言。他表示,2025年是量子力學誕生一百周年,也是教科文組織宣布的“國際量子科學與技術年”。未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更要深深扎根于量子科技的沃土。未來量子計算帶來的算力飛躍,將讓人工智能如虎添翼,引導波瀾壯闊的未來。當今時代,量子物理早已成為物理教育中跳動的心臟,是核心中的核心。在教育革命的滾滾浪潮中,要深刻思考,積極探索,讓高質量的量子教育照亮每一個學子的求知之路。


大會特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熊璋教授分別作了題為《量子計算發展現狀》和《人工智能與教育變革》的主旨報告。
在分會場報告中,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的百余位專家學者分別在示范課分會場、教學研究項目交流分會場、教學研究論文分會場和科學家精神項目交流分會場作了精彩報告。會議期間,專設張貼報告,以全面鮮活的方式提供與會代表和專家教師交流討論。學術會各分會場,討論熱烈、精彩紛呈、學術氛圍濃厚,與會人員圍繞基礎物理一流課程和教學團隊建設、基礎物理課程教學優秀案例、基礎物理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基礎物理教學數字學習資源開發與應用、AI賦能基礎物理教學、大中物理教育銜接經驗交流、著名物理學家所展現的科學家精神等內容進行了深入探討與交流,呈現了一場關于物理學科基礎教學、科學創新的豐富盛宴。

閉幕會上,劉玉鑫代表會議主辦方向天津師范大學為承辦此次會議的辛勤付出和周到服務表達了誠摯的感謝。他對會議召開質量和效果給予高度評價,對評審專家的學術觀點、參賽老師的精心準備給予充分肯定。他表示,作為一名物理教育工作者要從理論和學科的視角加強自身修養,要用科學品質、科學精神、科學素養和科學方法賦予課程靈魂,要更進一步充實教育者自身,提高學術水平,積極推進“101計劃”,推動人才培養從“知識為主”轉向“能力為先”,使“受教育者”學會學習和思考,從而更好地貫徹教育教學目標。
此次研討會共收到代表論文124篇,評選出優秀分會場報告10項,優秀張貼海報3項。通過此次研討會,廣大高校物理教育工作者主動擁抱人工智能浪潮,不斷凝聚智慧與共識,積極開展教育改革實踐,探索技術賦能教學的新路徑,在知識傳遞向能力建構的轉型中勇擔使命,為高等物理基礎課程教育教學的創新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書寫新時代物理教育的精彩篇章!
編輯:張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