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新發展理念,持續深化京津冀協同發展
學校積極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立足新發展格局,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作用,形成輻射和帶動的效應。成立天津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學科聯盟,引領教與學方式變革,構建協同機制、做強教育共同體,攜手繪就津冀基礎教育協同發展的新篇章。



舉辦三屆天津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論壇和首屆京津冀基礎教育論壇,承辦新時代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工作會議。分期分批派遣142名大學生赴雄安新區開展為期半年的頂崗支教。與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天津市濱海新區共建“天津師范大學圍場教師教育改革實驗區”和“生活·實踐”教育實驗學校,圍繞新時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要求,集聚創新資源、推進深度融合發展。
精準對接天津市基礎教育學校教師隊伍綜合素養和育人能力全面提升的需求,面向中小學校長、骨干教師、特崗教師和班主任以及儲備優秀人才等相繼開展八個批次的培訓活動,培訓人數超千人,參訓近6000人次。承辦天津市河東區學前教師、骨干教師和教育管理干部高級研修班,助力河東教育提質提速、增強河東教育人才儲備力量。學校每年組織兩批次共計22000科次教師資格筆試,兩批次8000人的教師資格證面試考核工作,五年來為天津市培訓教師資格考試面試考官2000人次。
加強東西部協作,助推教育高質量發展

認真落實我市東西部教育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部署,加強組織領導,突出統籌規劃,堅持長期協作、共同發展的原則,聚焦精準幫扶、深化教育協作內涵,持續推動援疆援藏援甘援青教育協作工作提質增效。

統籌推進各項教育幫扶培訓任務43批次,培訓新疆、西藏等地骨干教師及管理干部近4000人次。完成每年兩批次3000余名大學生的援疆支教崗前培訓工作,累計選派116名師生赴新疆和田地區開展實習支教。2024年,我校赴新疆和田地區支教團在當地開展墻體繪畫社會實踐活動,與村民共同完成了寓意著團結和友誼的手掌畫——“友誼樹”,展現了支教團成員對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深情厚誼,此活動經中央廣電總局國際在線新聞報道,點擊量超過140萬。幾年來,選派七批次38名師生赴甘肅舟曲一中開展研究生支教活動,踐行志愿精神,提升實踐育人實效。相繼榮獲天津市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天津市脫貧攻堅專項獎勵集體記大功、天津市民族團結先進個人等市級榮譽稱號。
凝聚專業和學科優勢,增強幫扶主動、深化幫扶領域、豐富幫扶形式、拓展結對幫教成效。積極推進與青海黃南州教育局共建天津師范大學黃南州新時代高級中學。統籌學前教育、體育教育學科資源,逐步落實新疆和田學院對口援建任務。針對西藏昌都地區科學教育實驗區、實驗校建設基礎薄弱的現狀開展送教送培,提升培訓指導的示范性和實效性。
深度參與教育部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與天水師范學院攜手高質量發展。與天水師范學院聯合培養本科生30名;招收天水師范學院博士生4人,渭南師范學院博士生2人;聘任天水師范學院7位教授為我校兼職博士生導師;接收天水師范學院骨干教師2人來校訪學,舉辦兩期天水師范學院研究生導師及教學管理骨干專題培訓,參訓教師100人。自建立合作關系以來,每年舉辦在校天水師院籍學生調研、交流會議,積極推動兩校之間學院、部門點對點交流交往。
提升駐村幫扶質效,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加強校地統籌謀劃,明確幫扶重點,聚焦產業振興,充分發揮學校在教育、人才、技術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多層次、多形式、多途徑主動融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五年來,選派三批11名駐村干部赴靜海區、薊州區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立足區域優勢和產業發展特點,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途徑。搶抓消費契機激發脫貧地區群眾內在發展動力,助推脫貧地區鄉村振興。2021年,我校幫扶的北劉村、六堡村均順利通過靜海區驗收,驗收合格。北劉村獲得“市級文明村”稱號,靜海駐村幫扶組獲評天津市優秀駐村工作組。2024年,我校赴薊州區扶持經濟薄弱村發展工作全部通過區級驗收,其中,我校扶持的南小逯莊村被薊州區東施古鎮唯一推薦為市級驗收村,全部指標順利通過市級驗收。2024年,學校赴薊州區別山鎮舉辦了“遇見美麗別山·暢享美好生活”鄉村聯歡晚會,打響了“文化+科創”助力鄉村振興的首秀,為鄉村振興和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增添了新的動能與活力。該活動先后受到中共中央宣傳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光明網、天津日報、津云、天津教育報、網易等媒體報道,其中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報道的點擊量已超過百萬次。
供稿:繼續教育學院
編輯:張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