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 (通訊員 宋昊澤)11月28日《光明日報》第6版“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刊”,刊發了校黨委書記曲凱署名文章《系統推進師范教育高質量發展》。
文章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論述明確提出了教育強國的“六大特質”,系統闡釋了教育強國的科學內涵,為教育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師范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基礎力量,肩負著服務教育強國建設、構建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引領基礎教育創新發展的使命擔當。新時代新征程推進師范教育高質量發展,就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上來,統籌好教育強國的目標方向和師范教育的時代使命,統籌好教育強國的建設實踐和師范院校的改革創新,切實發揮好“工作母機”的戰略基礎作用,為加快教育強國建設貢獻師范力量。
文章指出,“六大特質”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方向指引。思政引領力關系著“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所在,也是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重任時代新人的根本保證。人才競爭力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的核心要素,關系著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和戰略主動權。科技支撐力關系著科技與教育的相互賦能,是產生更多原創性和顛覆性科技成果、夯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根基。民生保障力關系著教育為誰服務、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共享的根本問題,是教育為人民服務的重要體現,也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基礎。社會協同力關系著社會各領域各渠道教育資源作用的充分發揮,協同育人既是發揮社會力量打造育人合力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教育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的重要途徑。國際影響力關系著教育的國際認可度、知名度、接受度,既是推動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題中之義。
文章指出,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礎是師范教育。一是師范教育為教育強國建設培養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師范教育作為教師教育的主力軍,是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的主陣地,在提升我國教師隊伍質量、推進教育強國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師范教育為基礎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前行動力。師范教育是本地區基礎教育的重要支撐,可以通過主動融入基礎教育體系,探索基礎教育發展規律,建立健全基礎教育教師培訓體系,為本地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師范教育也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匯點,可以通過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深度融合,進一步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有效服務國家戰略,助力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三是師范教育是展現教育改革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的有機組成部分。師范教育通過幫助和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基礎教育發展,分享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發展經驗,貢獻基礎教育的中國智慧,持續推進我國深度參與全球基礎教育治理體系;師范教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師教育體系,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教師教育課程,同時將家國情懷、行為世范等品格納入教師資格標準,彰顯具有中國品性和中國風格的教師資格體系,提升在全球教師教育中的話語權。
文章指出,要以“六大特質”為引領推進師范教育高質量發展。一是強化思政引領力,構建師范教育全面育人新格局。師范院校要全面加強黨的領導,著力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不斷推進黨的創新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并以全鏈條、高質量、內涵式思政“金課”體系提升思政課效果。師范院校要向師范生傳遞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希望的理念,緊緊抓住“拔節孕穗期”教育青少年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信心,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二是強化人才競爭力,打造人才發展良好生態。師范院校要始終堅定“師范為本”的辦學定位,旗幟鮮明地把師范教育作為辦學特色和核心競爭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要把教師教育理論研究與師范人才培養實踐相結合,把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和踐行有機融入師范生培養的全過程各領域,源源不斷為基礎教育輸送堪當大任的“四有”好老師。三是強化科技支撐力,統籌推進師范教育、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師范院校要不斷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建立健全以國家戰略需求、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牽引的學科動態調整機制,構建跨學科的知識體系、教材體系和課程體系,打造產學研一體化創新平臺,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四是強化民生保障力,賦能師范教育和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師范院校要制定落實中小學教師學歷提升行動方案,著力加強對民族地區、鄉村地區優秀教師的培訓,不斷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建立師范人才培養協同機制,積極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以教育數字化推進跨區域、跨學校的優質資源共享,不斷縮小義務教育的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五是強化社會協同力,助力師范教育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師范院校要系統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優化學科布局、調整專業結構、創新課程體系,并與時俱進地健全完善教師教育發展體系,構建聯通高校、區域、社會與中小學的專業研究和師資培育平臺。師范院校智庫要依托學科、人才、科創以及社會各方面資源優勢,深化區域發展和教育協同發展研究,切實以教育改革新成效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六是強化國際影響力,持續推動高水平師范教育對外開放。師范院校要積極引進境外一流教育資源,助力我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大力推進“留學中國”品牌建設,不斷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教育交流合作,向國際社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為全球教育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編輯:張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