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通訊員 付博菲)近日,生命科學學院邀請大連海洋大學校長宋林生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周志剛研究員以及寧波大學李成華教授三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來校開展學術交流。校黨委常委、副校長佟德志會見了各位專家,介紹了學校總體發展情況,期待增進學術交流合作。相關領域教師和研究生200余人參加了報告會。

宋林生以“海水養殖貝類的病害預警”為題,從病原、宿主、環境間的耦合關系出發,結合團隊前期研究和工作實踐,介紹了水產養殖動物病害預警預報的研究進展,同時在牡蠣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的DM9CP免疫識別因子,能顯著促進免疫細胞對微生物的吞噬作用。他向大家介紹了其團隊搭建的貝類病害預警模型,初步實現了貝類病害預警體系的推廣與應用。
周志剛以“水產養殖從飼料到餐桌:新風險與新機遇”為題,介紹了高脂飼料背景下,飼料中添加丙酸鈉(SP)和乙氧基奎琳(EQ)對魚體效應與作用機制,以及養殖魚類腸道微生物易位對水產養殖及水產品食品次生生物危害的發生機制,澄清了高脂背景下SP和EQ的魚體致損機制以及可能導致次生生物危害,為水產養殖從飼料到餐桌的安全生產提供理論支撐。
李成華以“刺參非典型NLRC4受體免疫功能及調控途徑的新認知”為題,分別從細胞內病原體識別、NLRs的起源和結構多樣性、炎癥小體調控途徑等方面系統講解了NLRC4調控燦爛弧菌吞噬的分子機制,指出刺參NLRC4主要通過NATCH蛋白結構域募集actin,調控F-actin聚合,進一步影響細胞骨架重排并介導病原入胞,隨后通過溶酶體途徑降解入胞的病原等工作。
三位專家的講座內容新穎,為大家介紹了前沿的研究成果,并與師生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討論,使師生對動物抗病功能基因、免疫防御機制、病害免疫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與進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擴展了學術研究思路,對提升教師科研素質、推動學術創新起到積極作用。
照片由生命科學學院提供
編輯: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