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院、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消息(通訊員 徐梅芳 郝健強)4月13日,我校第76場“求是講壇”學術報告在京津冀教師協同發展創新中心一樓中報告廳舉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百人計劃”學者、博士生導師曹則賢受邀為我校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黑體輻射:一只會下物理金蛋的鵝”的學術報告。本次講座也是京津冀物理科普教育基地聯盟首場報告,報告由校黨委常委、副校長陳玳瑋主持,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教育學部師生代表200余人聆聽報告。
曹則賢從物理學史的回顧、物理學的教學、物理學的學習三個方面,講述了物理學史的變遷,并對物理學的教學和學習方法進行了分享。讓師生們在共赴一場物理之旅的同時,感受物理之美、踐行物理之力。他從人們喜歡在冬天曬太陽這一日常情景講起,提出了物體吸收光就一定會變熱么?吸收光的物體,其溫度會一直升高嗎?物體如何能容納無窮多的熱?等一系列問題,讓在場師生思考的同時,引出了“黑體輻射”這一物理概念。曹則賢表示,黑體輻射問題是近代物理的搖籃,是近代物理史上“一只會下金蛋的鵝”,通過回顧黑體輻射研究的細節,可以更加了解物理這門學問的歷史。他鼓勵師生要積極投入,樂學善教,在研學教中提升自我,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貢獻新時代物理力量。

報告結束后,現場師生就物理的學習方法以及教學相長等問題與曹則賢進行了討論交流,活動氣氛熱烈。此次報告深入淺出、引經據典,讓與會師生對物理學史、物理教與學的方法有了更加全面、系統的認識,廣大師生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曹則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系主任,科技部973納米材料項目首席科學家,2018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之科技傳播者。編、譯、著有Thin Film Growth、《物理學咬文嚼字》(四卷)《至美無相》《一念非凡》《得一見機》《驚艷一擊》《磅礴為一》《量子力學(少年版)》《相對論(少年版)》《云端腳下:從一元二次方程到規范場論》《軍事物理學》等書,擔任中央電視臺著名科學實驗節目“加油!向未來”的科學家解題人,《物理》雜志專欄撰稿人,連續多年在中國科學院等大型公眾活動中做科普演講。
照片由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提供
編輯:孟宏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