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通訊員 趙悅)9月13日,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構建學術研討會暨天津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年會(2025)在我校會議中心舉行。北京師范大學原校長董奇,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張樹華,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長曾天山,東北師范大學原副校長韓東育,天津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鞏金龍,天津市政協科技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鐘英華,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張再生,南開大學教授翟錦程,校領導陳玳瑋、白學軍、佟德志、秦龍、紀德奎,我校資深教授,歐洲文明研究院院長侯建新、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侯惠勤出席活動。

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國內頂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0余名專家學者和碩博士研究生齊聚一堂,圍繞“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這一時代命題,共話理論創新、共商實踐路徑。會議由佟德志主持。
此次盛會由天津師范大學主辦,學校社科處、研究生院、學科交叉中心等多部門協同承辦,以“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研究”為論壇主題,同步開設了教育學、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世界史、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電影學、國際中文教育和社會科學交叉創新9場平行分論壇,開展了106場學術交流報告,為推動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搭建起高水平交流平臺。

張再生在開幕致辭指出,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重要論斷,為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天津師范大學籌辦此次會議,既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的具體行動,更是高校主動扛起時代使命的生動體現。他呼吁廣大社科工作者要錨定“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的目標,在關鍵學科領域突破創新,聚焦自主知識體系、新質生產力等前沿課題開展研究,讓中國話語在國際舞臺上更具影響力。

鞏金龍代表學校向會議嘉賓表示熱烈歡迎。他指出,近年來學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著力打造服務國家戰略的創新高地。面向未來,學校將以馬克思主義學科為引領,深化黨的創新理論研究,聚焦師范教育建強基礎學科,聚焦數字技術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構筑文理、文工、藝工相結合的科研矩陣,打造自主知識體系高端交流平臺,全面提升學術原創能力;建強自主知識的研究體系與成果體系,著力提升話語體系的自主性,持續推進高水平國際成果產出、高層次國際科研合作,切實提升國際話語傳播效能。
成果發布環節亮點紛呈。一是學校發布了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智能計算實驗室,該實驗室采集了知網等國內主流知識平臺的高質量學術數據,結合了像DeepSeek、千問等大模型本地部署的算法,旨在識別和分析標志性概念,原創性理論,為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提供智能支持。二是學校發布了31個自主知識體系智能計算研究項目,該項目選題主要是知識體系中與黨的創新理論密切相關的主題,如中國式現代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生態文明等,旨在推進哲學社會科學標識性概念、原創性理論的研究與教學,最終形成知識體系智能計算的成果。三是侯建新教授團隊發布了《歐洲文明進程》(16卷本),該成果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資助,歷時16年完成,現已由商務印書館全部出版,這部鴻篇巨制被譽為西語世界之外,首部由中國學者主導撰寫的最系統、最完備的歐洲文明研究著作集,表征著中國世界史學科自主知識體系構建取得重要進展。

紀德奎為獲批“2025年度自主知識體系智能計算研究專項”的教師代表頒發立項證書。

白學軍與侯建新共同為《歐洲文明進程》(16卷本)新書揭幕,侯建新教授代表研究團隊向學校贈書。

在主旨報告環節,董奇、張樹華、曾天山、韓東育、侯惠勤、翟錦程分別圍繞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創新實踐、教材實踐、文化根基等內容作了主旨報告。
下午的平行論壇中,參會專家學者分九個領域深耕細作。各分論壇研討氛圍熱烈,與會學者圍繞自主知識體系創新路徑、學科發展前沿等深入交流,形成了一批有價值的學術共識。

本次大會匯聚了多學科智慧與創新力量,通過跨領域思想碰撞與深度融合,為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提供了多維視角與實踐路徑。此次學術年會的成功舉辦,不僅是學校推動人文社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舉,也是搭建高層次、跨學科交流平臺推動學術資源融合共享的重要實踐。下一步,學校將系統梳理會議成果,推動學術共識向實踐行動轉化,為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持續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作出更大貢獻。
攝影:葛越 高書劍 趙翔宇
部分照片由社會科學處提供
編輯:張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