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通訊員 于淼)9月13日,“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構建學術研討會暨天津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年會(2025)”在天津師范大學舉辦。大會主論壇圍繞“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研究”展開研討。當天下午舉行的“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研究”分論壇由天津師范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政治與行政學院承辦。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深入探討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的理論基礎、建構路徑與實踐探索,為推動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政治學理論提供了新的學術思路與實踐啟示。


在上午主論壇上,中國政治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張樹華教授深入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論述,指出當前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具有極端重要性與緊迫性。他強調,面對世界百年變局,解碼中國之治、建構中國之學、弘揚中國之道是當代學人的歷史使命,必須堅持自主性、民族性與創新性,緊扣時代需求,拓展學科邊界,融通傳統與現代,創新研究方法,要貫徹落實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全面領導,革新學術組織與評價體系,特別是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要搶占先機,驅動科研范式變革,引領各學科創新發展,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發展貢獻力量。

天津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佟德志教授在下午分論壇致辭中指出,中國作為政治大國,理應成為政治學大國。他強調,建構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任務,必須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導,系統總結中國政治實踐的豐富經驗,塑造與中國大國地位相匹配的政治學理論體系。

北京大學徐湘林教授圍繞“中國政治研究的中層理論與經驗檢驗”發表演講。他強調應立足中國實際推進政治學本土化,打破西方理論局限,加強議題設置和能力建設,通過中層理論銜接宏觀與微觀研究,構建真正扎根中國經驗的政治學知識體系。

復旦大學桑玉成教授提出,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應具備整體性、開放性和發展性。政治學應致力于追求良善政治生活,重點回應三大基本問題:構想美好政治生活的藍圖、設計科學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及提升和平解決沖突的能力。

中國人民大學楊光斌教授深入闡述了“歷史政治學”作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關鍵路徑的意義。他指出,應依托中國悠久的大一統傳統和連續的歷史文明,形成與中國文化相匹配的方法論,推動政治學實現內在轉向與范式創新。

清華大學楊雪冬教授強調,中國政治學發展須堅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之路,強化學科本源建設、推進跨學科融合,尤其是在計算政治學等前沿領域積極突破。

南開大學程同順教授系統闡述了總體國家安全觀視角下的國家安全學建構,指出該學科以政治學為支撐,聚焦風險的動態性與綜合性,致力于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安全規律。

吉林大學馬雪松教授提出,應通過提煉標識性概念推動制度政治學的發展,立足本土政治文化,革新研究議題與范式,構建具有典型性和解釋力的自主理論體系。


論壇上下半場分別由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副院長高景柱教授和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康偉教授主持。
12
最后,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院長劉訓練教授作總結發言。他充分肯定了與會專家的真知灼見,并指出構建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是百年中國政治學發展的延續與升華,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尤為迫切。他呼吁學界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融通歷史與現實、國內與國際資源,避免單一理論依賴,鼓勵青年學者持續投身這一重大事業。
本次論壇匯聚眾多權威專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建設性的觀點,為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深化研究與創新實踐指明了方向,對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重要意義。
照片由政治與行政學院提供
編輯: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