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通訊員 孟亮)11月6日,第十八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和第五屆世界小學生中文秀暨夏令營活動總結會在會議中心大報告廳舉行。校黨委書記曲凱出席會議并講話,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天津市政協科教委副主任、“漢語橋”執委會主任鐘英華作工作總結。校黨委副書記董洪霞主持會議,校黨委副書記陳玳瑋,校黨委常委,副校長秦龍、紀德奎出席。機關各部、處(室)、直屬單位,各學部、學院代表,部校共建國際中文教育發展研究院、國際交流處、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全體教職工和學生代表,全體志愿者代表等400余人參加會議。


曲凱代表學校向為本次“漢語橋”活動付出辛勤努力的全體工作者、志愿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他指出,作為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后天津承辦的又一重大國際性人文交流活動,全校師生攜手呈現了一場“科技與文化共舞、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盛會,賽事組織精準高效、文化體驗立體鮮活、全球傳播聲量宏大,“追夢中文,不負韶華”“快樂中文”的活動主題得到生動詮釋。他強調,辦好“漢語橋”賽事是服務國家戰略的生動實踐,是服務天津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力,是服務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賽事的成功得益于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創新驅動、堅持服務至上、堅持協同合作。下一步要持續鞏固拓展好“漢語橋”辦賽的綜合效應,繼續發揚辦賽精神展現新形象,抓牢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新機遇,鍛造一流師范大學建設新優勢,團結拼搏,開拓創新,為特色鮮明世界知名一流師范大學建設和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繁榮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鐘英華代表大賽執委會做工作總結。他指出,在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和天津市政府指導下,天津市教育工委、市教委為賽事成功舉辦給予大力支持。學校黨委高度重視、高位推動,周密部署、精細組織,整合全校資源辦好重大賽事活動。書記、校長親自組織專題研究,出席多場次重要活動,在全校上下通力協作下,被譽為世界奧林匹克的“漢語橋”重大品牌賽事活動取得了巨大成功。這不僅是簡單語言競技賽事,更是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大局、重大戰略需求、展現中華文化自信和天津師范大學良好精神風貌的生動實踐,也是講好中國故事、天津故事、師大故事的重要中外人文交流實踐。在賽事過程中,各部門、學院、干部教師和志愿者學生們在跨文化實踐品牌塑造中鍛煉了隊伍,練就了國際勝任力,拓展塑造了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為各國青少年搭建了理解互信、文明互鑒的平臺,成為踐行“和合共生”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樣本。

總結會上,宣傳組負責人、宣傳部部長潘暉,綜合協調組負責人、國際交流黨委書記張偉,試題組負責人、國際中文教師教育學院副院長陳晨,志愿服務組負責人、國際交流處處長劉桐,校園選手村文化體驗活動組負責人、學工部部長李青,后勤保障組負責人、后勤管理處處長張毅,以及志愿者代表音樂與影視學院2023級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學生廖倬藝分別作交流發言。
本屆“漢語橋”賽事活動由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天津市人民政府指導,天津市教委、天津師范大學、央拓國際融合傳播集團有限公司、天津津云新媒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引領假日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聯合承辦,是繼去年首次落戶天津后的第二次成功承辦。9月13日至26日,共有來自全球106個國家地區的404名選手、指導教師和監護人來津參加第十八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和第五屆世界小學生中文秀暨夏令營活動,選手及陪同人員全部入住天津師范大學。參賽期間他們的足跡遍布海河兩岸、文化街區、系列非遺等標志性文化地標。賽事活動把天津整座城市做為開放沉浸式的“中國大課堂”,以體現現代化大都市鮮明特色為目標,從溯源千年運河文化、新八大文化到系列非遺、典型城市文化地標,凝練天津歷史文化名城的豐厚價值;以現代產業體系為線索,展現新松機器人、聯想創新產業園等現代制造業新質生產力新場景,構建了高質量發展、現代都市中國式現代化成就展示的核心意涵;通過中歐班列起點和天津港無碳智慧港口現實場景,展現高水平對外開放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共識的天津之為,凸顯了天津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交匯支點作用。沉浸體驗引導選手從“學習語言”到“文明感知”的升華。賽事既有語言競技的精彩,又有思想深度厚度,將“津派”文化資源與中國式現代化天津篇章有機融合,助力我市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文交流,彰顯開放包容城市形象,擴大城市形象國際傳播效應,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賽事活動的成功舉辦吸引全球目光,參賽選手國家數量和活動規模均創新高。
攝影:谷岳
編輯:張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