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師范大學地理學部教師近日聯合天津大學、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基于景觀指數的水循環強度(WCI)評價模型,并分析了海河流域水循環演變趨勢及狀態,研究成果在生態環境領域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生態指標》)上發表。
據了解,近年來,由于人類活動的強烈干擾,景觀格局和水循環過程發生了顯著變化。盡管全球水循環的加劇在氣候變化視角下得到了很好的闡述,也有學者將景觀空間格局與水文過程聯系起來,用于生態質量評估或水質評估,但運用景觀指標來表征水循環的演變研究還比較鮮見。本文作者從景觀格局的角度探討了水循環的演變,建立了基于景觀指數的水循環強度(WCI)評價模型,分析了海河流域的水循環演變趨勢及狀態,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應用于無資料流域或未來土地利用覆蓋情景下的水循環狀態評估和預測,特別是在水資源短缺或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能夠幫助制定更加合理的水資源開發和管理策略,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圖1 研究區位置及所選水資源三級區

圖2 海河流域水循環景觀指數變化趨勢
本研究通過建立基于景觀指數的水循環強度(WCI)評價模型,揭示了海河流域水循環演變與景觀格局變化之間的關系,不僅為水循環演變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還為區域規劃、水資源管理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和實踐指導。傳統的水循環研究主要依賴于氣候變化視角,而本研究通過景觀格局的變化來表征水循環演變,打破了以往僅從氣候或水文角度分析水循環的局限,提供了更為全面的水循環演變分析框架。同時,本研究成果為區域規劃和國土空間資源開發提供了重要參考:城市化進程較快的區域,應更加注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態保護,避免過度開發導致的水資源枯竭和生態環境惡化。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水循環的演變將更加復雜,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景觀格局的變化可能會進一步加劇水循環的演變。因此,未來的水資源管理應更加注重景觀格局的優化,以增強區域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記者 姜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