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天津市首個專門研究自由經濟區的研究所和中國智庫索引(CTTI)來源智庫,自由經濟區研究所自2014年誕生以來,便如同一艘揚帆遠航的科研巨輪,承載著智慧與夢想,穿越時空浪潮,繪制出一幅幅飽含深情的畫卷。
前期積淀:緊隨國家戰略,從國內到國際的個人堅守
自由經濟區研究所的成立離不開一個人將近40年的探索堅守,那就是所長孟廣文教授。他說,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深圳、珠海、汕頭與廈門經濟特區的建立,如春風般喚醒了沉睡的大地。隨著這些經濟特區的成功,國家進一步開放14個沿海城市,1984年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成立更是標志著北方開放的新篇章。正是在這股歷史洪流中,孟廣文緊隨國家戰略,將目光投向了自由港與自貿區的研究領域。1992年,他成功獲批國家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開展《天津自由港建設與天津濱海地區協調發展研究》,其成果被評審組長中科院吳傳鈞院士等人評價為國內領先,為后續自由經濟區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而,當時自由經濟區并不是一個通識概念,相關稱呼五花八門,甚至超過80個,如何高度綜合80多類國內外自由且特殊的產業園區?這樣一個方向是否行得通、走得遠?都充滿了未知和挑戰。這反而激發起他探索未知的勇氣和激情,下決定要將80多類園區納入一盤棋,分門別類與系統整合的同時深耕“解剖麻雀”之功。1993年,他受國家教委公派赴德國訪學,這段經歷為他提供了研究海外各類園區的寶貴機會,他在德國攻讀博士及博士后期間,也更加系統地探索了自由經濟區的理論框架與實踐案例,逐漸成長為世界和中國自由經濟區研究的佼佼者。夢想生根發芽:深厚的家國情懷,從個人到團隊的探索談起自由經濟區研究所的成立初衷,孟廣文教授陷入了回憶:“2013年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剛剛成立,我們國家也剛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國內疑慮、國外誤讀、國際不利因素等多方挑戰交織,作為一個有著十多年留學經歷,對國內、國際環境都相對熟悉的老學者,意識到我們應該做些什么,思考我們能做些什么? 結合多年的積淀和思考,覺得通過自由經濟區這個國內、國外通有的平臺,挖掘、組織和講好“中國故事”可能會成為一個突破點。此外,把中國園區發展的經驗應用于建設海外園區,也能成為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增長極”。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但也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大事,如何總結中國經驗和講解中國故事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全新探索。2014年,研究所應運而生。
十年來,研究所依托天津師范大學地理學院深厚的學術底蘊,整合國內外優質資源,逐步發展成為我國自由經濟區研究的領軍者。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研究所的學者們,就像是一群勇敢的探險家,他們不僅在書海中遨游,更在實地調研中尋找真理。他們深入剖析自由貿易港區的運作模式,總結成功經驗,同時結合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發展模式和路徑。不僅如此,他們還將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天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那里,他們發現了許多海外園區的成功案例,通過深入研究這些園區的協同治理模式和高質量發展路徑,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寶貴借鑒。
國際舞臺上的中國聲音。學術的交流,是智慧的碰撞,也是思想的火花。自由經濟區研究所的學者們,頻繁亮相于國內外各大學術會議,與全球同行共同探討自由經濟區的未來。他們的研究成果,不僅在國內主流刊物上發表,更在國際舞臺上贏得了廣泛認可。作為聯合國貿發組織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咨詢專家,研究所的核心成員還參與了《2019世界投資報告-經濟特區專題》和《利用新一代產業園區促進包容與可持續發展》等重要報告的評審工作,為全球經濟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連接政府與企業的紐帶。在社會服務方面,自由經濟區研究所更是展現了其強大的影響力。他們不僅為政府部門提供了大量的決策咨詢服務,還為企業的發展出謀劃策。無論是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創新發展,還是“一帶一路”沿線海外園區的建設,都留下了他們辛勤工作的身影。此外,他們還通過媒體平臺,積極傳播自由經濟區的相關知識和理念,提高了公眾對自由貿易區的認知度和參與度。他們的努力,為自由經濟區的繁榮發展搭建起了一座座堅實橋梁。
培養新時代的領航者。人才是人類文脈相承和文明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人才培養方面,自由經濟區研究所同樣不遺余力。他們依托碩士、博士及博士后平臺,已培養出近百名優秀的青年學者。這些未來的領航者們,在研究所的悉心指導下,不僅掌握了扎實的專業知識,更具備了敏銳的洞察力和創新精神,將成為推動我國自由經濟區研究不斷向前的重要力量。
來源:2024年7年24日 人民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