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由天津師范大學歐洲文明研究院、區域國別研究院主辦的“歐亞文明互鑒研修坊”系列學術活動在天津師范大學會議中心舉行。此次活動標志著“歐亞文明互鑒研修坊”正式啟動。

天津師范大學創意歐亞文明互鑒研修坊,在全國范圍內遴選30名學員,旨在開拓學術視野,融通中外,培養國家需要的高層次人才。歐亞文明互鑒研修坊創辦人、天津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侯建新表示,此舉是世界史學界直面國家重大需求、服務社會的重要學術實踐,未來在深化歐洲文明研究、推進歐亞文明交流,超越文明沖突、超越文明優越、超越文明對抗,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通過比較,吸收借鑒域外文明優秀成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對于構建中國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偉業具有重要意義。
天津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曲凱介紹,一直以來,學校高度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發揮世界史等學科優勢,努力在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服務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大局上作出貢獻。在世界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本次舉辦“歐亞文明互鑒研修坊”,是學校積極推動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的一次有益探索。
“中華文明和歐洲文明具有一些相同特質,比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在現代化進程中都創造過舉世矚目的奇跡,至今對世界有著重要影響。連著之間又有一些不同,這決定了對這兩大文明的互鑒研究可能產生重要的學術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原黨委書記趙文洪表示,歐亞文明互鑒研究可以成為中華文明發展理論的溫床、國家治理智慧的源泉,對于我們研究顯示的中國問題提供借鑒與參考。
河南大學教授、《史學月刊》原主編李振宏表示:“歐洲是我們發展、進步、復興、崛起的‘參照系’。認識歐洲,正是為了中國的未來和發展。辦好歐亞文明互鑒研修坊意義重大,希望研修坊能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發展,培養更多立足于中國研究歐洲歷史和文明的棟梁之材。”
在主題報告中,與會專家學者分別圍繞“歐洲文明創生期再探究”“春秋戰國時代的原始民主思潮”“做有思想、有啟迪的史學研究”“歷史學是否科學”“封建概念辨析——基于歐洲與中國的歷史考察”等主題分享見解。嘉賓們在深入交流中開展文明交流互鑒,共同探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議題。
據了解,天津師范大學歐洲文明研究院是學校重要的專業科研機構,多年來在歐洲文明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對國內世界史研究產生了引領效應,獲得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可,已成為中國世界史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高地之一。以歐研院為依托建設的世界史學科是教育部“優先發展”學科和天津市“重中之重”學科、“頂尖學科”。始創于2005年的《經濟社會史評論》目前也已發展成為國內世界史及經濟社會史研究的重要學術平臺。
來源:2024年11月2日 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