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社會上有不少老年人面臨著沒有親屬照護的養老問題。這類老年群體通常是子女工作繁忙或身在海外,無法時常陪伴在父母身邊,或是屬于失獨家庭、殘疾人子女等情況,他們的個人照護需要由保姆、社區工作人員等子女以外的人來完成。這也就引發了一些新問題。比方說,老年人對于自己晚年就醫、財產等事項的安排能不能完全執行;照護者提供養老服務的質量能否得到有效監督等。子女不在身邊,老年人的養老權益要如何保障呢?天津市公證機構探索構建的安心養老法律服務體系或許能幫上忙。“法律+養老”的新模式是如何保障老年人權益的?它在實踐中還需要完善哪些方面?

2024年10月26日,專家學者、公證機構圍繞“法律視野下體系化為老服務”展開研討
獨居老人想在“自己明白的時候”安排好晚年
今年84歲的王女士,是一位獨居老人,一直照護她生活的小李,小時候是王女士的母親帶大的,自小在王家長大,多年的相處使他們之間建立了很好的信任關系。王女士是醫生,見多了生死,希望自己如果真的不行了,能有尊嚴地離開;希望自己失能失智后,小李成為她的監護人;希望由小李負責她的生養死葬,在去世后把自己的財產遺贈給小李。希望在自己腦子還明白的時候,把這些事情都安排好,于是就撥打了公證處的電話。
王女士說:“因為我總在報紙上看到公證、鑒定等,我覺得這樣對我有好處。公證員也特別好,讓你明白了是什么。”

公證員向老年人介紹“法律+養老”的模式
天津市和信公證處公證員冀海虹在得知老人的訴求后,告訴老人可以用意定監護、遺贈扶養協議、生前預囑,也稱醫療預囑的法律工具解決老人的后顧之憂,讓老人可以決定誰做自己的監護人,自己的財產留給誰。未來在生命彌留之際,無法表達之時,采取什么樣的治療方式,不要采取什么樣的治療措施。
冀海虹說:“我們給奶奶辦的公證主要就是意定監護。除了意定監護協議,還有立了生前預囑的聲明,簽訂了相關協議,幫助奶奶明確用書面、法律的形式確定權利義務關系。”
這些經過公證的協議,使得王女士的晚年生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同時讓受托人小李對自己的責任有了明確的認識和準備。

如何運用體系化思維和方法解決社會治理過程中的各種養老問題
系統化考慮和解決老人人身、財產、事務、監督的問題
如何為像王女士這樣的老人量身定做養老服務?天津市公證協會副會長楊曉銘說,這是近幾年一直探索設立的“和信四庫”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楊曉銘表示:“人生‘最后一公里’就是從半失能半失智開始,要解決養老問題,就應當把老人人身、財產、事務和監督四方面的問題要系統化地去一并考慮和解決,所以我們就在想怎么樣通過建構體系化的服務,增強這種控制能力,我們就必須借助法治的手段。”

以“和信四庫”為理念的養老資源支配前期踐行成果
生活中,老人財產被侵占、遺產分配糾紛、監護缺失、養老機構糾紛等,老人養老過程中的法律風險也逐漸顯現,如何預防?天津公證機構以預防老年人的權利失控為目標,通過整合意定監護、遺產管理人、民事信托、遺囑信托等法律制度,借助公證機構的優先證明效力及監督職能,為涉老家庭提供量身定制的方案規劃和體系化的法律服務。如何監督?天津市僑聯法律顧問委員會委員張靜坤讓記者看她手機上的一款應用軟件。
張靜坤表示:“養老不是為了拿一本合同,還需要真正的養老服務,還有監督體系。我們有一款APP,要求監督人每周或每個月根據和老人提前簽訂合同的約定,充當相當于代理兒女的角色。代理人、監督人到底做沒做,子女在海外放不放心,用這套系統可以實現現場打卡、錄視頻,全程可以看。”
以“老人權益”為核心 發揮“法律工具”的作用
天津市僑聯副主席陳敬認為,“和信四庫”家事法律服務體系,可以解決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在空巢老年人群體中,涉僑老人占了很大比例,他們的財產形式多樣,分布地區廣,境內外均有財產屬常態,涉僑老人的法律服務更具典型性、示范性。

天津市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陳敬
陳敬表示:“歸僑僑眷的覆蓋面比較廣,比如,我做5個僑眷的業務,可能比做50個業務所發現的問題要大并且多,涵蓋的問題比較全。以它為切入點,通過‘和信四庫’不斷推動與完善,把這套系統建成后,可以拓展到全社會。”
天津市法學會民法學分會會長賈邦俊認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為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為專項法律配套的各項制度規范,正在發揮著對養老為老各個事項的調整功能。但是,以“老人權益”為核心點出發,與養老和為老服務相關的合同等法律規范及制度仍需要進一步完善。

天津市法學會民法學分會會長、天津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賈邦俊
賈邦俊表示:“不要等物質條件,或者老人的衣食住行問題都解決了,發現一些利益爭議時,再想用法律這個工具。法律這個工具有引導作用,給人家預設。比如,訂好合同,達成協議,將來如何提供服務,把應有的待遇給人家,這就是預設。能夠把這個東西融入生活,這樣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就圓滿了、完整了。”
來源:2024年10月27日 央廣網
鏈接:https://china.cnr.cn/gdgg/20241027/t20241027_5269546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