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大家都見過美麗的漢服,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那么大家知道漢服的演變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嗎?”“大家注意看漆扇入水的時候,是可以通過旋轉的方式來進行留白的……”近日,在天津市寶坻區爾王莊鎮馮家莊村的會議室內,小朋友們目不轉睛地盯著志愿者身上的漢服和手中的漆扇,眼中閃爍著好奇的光芒。
紅色研學、數商興農、文化下鄉、暑期課堂……連日來,來自天津師范大學的百余支鄉村振興實踐團隊奔赴祖國各地的廣袤鄉村,廣泛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賦能鄉村振興。多樣化的活動形式不僅為鄉村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也讓同學們在火熱的基層實踐中受鍛煉、長才干,實現青春與鄉村的“雙向奔赴”。
革命循跡,紅色傳承
“看著那些舊照片和文物,我仿佛能看到于方舟爺爺和他的伙伴們一起奮斗的樣子。我也想成為像他們那樣有勇氣、有擔當的人!”地理學部“山水共盈”實踐團來到寧河區于方舟紅色教育基地,重走方舟路、聆聽紅色歌曲、參觀紅色主題墻繪、沉浸式體驗新生社和獄中抗爭場景、參觀于方舟故居、生平展陳館……身臨其境感受以于方舟烈士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救國救民的偉大精神和艱辛歷程,體會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獻身革命的赤子之心和家國情懷。

爾王莊鎮馮家莊村是寶坻區有名的“紅色”村莊,在市委組織部的結對幫扶下,寶坻第一個“黨支部紀念館”誕生了,這也是全市第一個村黨史館。“文潤津城·藝進萬家”實踐團的師生們前往馮家莊村黨史館進行參觀學習,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重溫基層黨組織在革命時期的犧牲與貢獻,于歷史深處汲取鄉村振興的前進力量,補足精神之“鈣”。

數學科學學院“‘鄉’約盛夏,遇‘踐’青春”實踐團來到了靜海區王口鎮,師生一行在村干部的帶領下參觀了位于王口鎮瞿阝里村的靜海第一個黨支部紀念館和廉政文化公園。師生們跟隨講解員的腳步,認真聆聽靜海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歷程,了解了當地的革命歷史與文化。在隨后進行的交流座談會上,大家更是踴躍發言,分享心得,氛圍溫馨而熱烈。
數商助農,拓寬銷路
“我們的商品綠色純天然……”“家人們,可以放心購買預訂……”來自天津師范大學經濟學院青春新農人社會實踐團的學生們在鄉間稻田架起手機,如數家珍般地介紹起農產品。他們利用暑假時間走進北辰區青光村開展鄉村調研,圍繞“數商興農”,將專業所學融入田野實踐,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

此次到訪的青光村正經歷產業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股份經濟合作社帶動下啟動農文旅概念,探索形成“三產”融合的產業化發展模式,是共赴鄉村振興美好愿景的生動實踐。實踐團走進鄉村集體項目,深入果蔬大棚32處,開展村街訪談124人次。實踐團走進農莊項目之一“一禾家庭農場”,研究起了青盛稻米的銷售方案。“稻米還沒成熟,我們要想辦法把它們銷售預訂出去,就像經濟學里的期貨!”實踐團負責人楊立亞說。從產品定價到直播運營,從直播腳本到空間搭建,實踐團成員腳沾泥土,架起手機為滿眼綠色代言;他們廣泛調研,貨比三家為產品品質點贊;他們求問專業,學科交叉為營銷概念升級。實踐團以當季新米為亮點,創新“認領一片田”思路,通過“基地直采+直播帶貨”方式,拓寬稻米銷售渠道。在進行直播助農的同時,實踐團還把技術帶給了村民們,村民們紛紛架起手機,將地里的農產品搬上了云端。
課堂開講,精彩一“夏”
教育學部“聲聲推普行,共助馬山興”推普實踐團成員前往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馬山縣,深度推進“語”融產業推普實踐,聚力打造推普助興農宣傳品牌。在精準對接鄉村實際需求與順應電商時代發展潮流中,團隊精心打造了一套適合當地電商人員的學習體系——“職業融合語言文字”推普學習手冊與便攜“口袋書”。推普學習手冊集普通話基礎、直播溝通技巧、農產品特色介紹于一體,包含電商直播人員交際語、客服人員交際語、售前售后專業術語等四大篇章共20頁學習內容。設計貼近實際,注重實用性,意在提升電商直播人員的普通話口語水平與直播間互動效果,增強顧客對品牌的忠誠度與信任感。
在天津市寶坻區爾辛莊村,校學生會實踐團與大中小學生共同進行書法和國畫體驗,在書法體驗中學習正確的毛筆執筆和用筆方法,理解和練習漢字結構的平衡與和諧之美,在國畫的筆墨靈動和意境深遠中感受中華傳統美學的獨特魅力;在河北省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艾迪森幼兒園,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實踐團成員們圍繞科學家精神內涵,講述科學家的故事,并與孩子們一起動手實操制作神奇的手工——“貪婪的錢匣子”,從而鼓勵孩子們領略到物理世界的樂趣,樹立熱愛祖國、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信念……受眾不同,暑期課堂的內容卻同樣異彩紛呈。
近年來,天津師范大學著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課”,讓青年們在社會基層大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暑期近半,天津師大學子們正“踐”入佳境,以火熱實踐寫就青春論文,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來源:2024年7月29日 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