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城市圖書館開放了古籍文獻館。館里的“紙上千年”智慧展陳將傳統展示形式和數字交互方式相結合,對古籍的前世今生進行了“360度花式介紹”。通過電子屏幕里的小游戲,觀眾既可以制作一本屬于自己的古籍,還可以當一次“古籍修復師”,感受如何通過修復讓古籍獲得新生。
很多飽經風霜的古籍,常常躺在冰冷的書架上“吃灰”。但它們其實離我們并不遠,我們生活中很多經驗哲理都來自古籍。古籍讓我們于厚重的歷史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底蘊,利用好科學技術賦能古籍傳播發展,讓其承載的文化更好走進人們心里并傳承下去,是一項重要課題。
一路走來,古籍穿越時光,紙張變得越來越脆弱。讓古籍活起來,保護是前提,需要先給古籍“會診”,修復利用。在天津師范大學圖書館7層的古籍修復室里,師生們給古籍做修復,溜口、補蟲洞、襯紙、訂線、壓平……一系列工作流程繁瑣,每一步都需要極度的耐心細致。除了傳統手段,最主要的是借助微電腦撕裂度測試儀、紙張拉力儀等實驗設備,了解紙張參數情況,制定可靠的修復方案。
科學技術賦能古籍活起來,要貼合現代發展需求,打造新場景新體驗,讓古籍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電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運用實時跟蹤、環幕投屏、AR等技術,以戲劇+影視+訪談交流的形式,生動地展現出中華古籍的文化魅力。將時代內涵融進古籍的歷史意義里,并且以更加“接地氣”的方式闡釋給觀眾,更能引起情感共鳴。結合當下審美習慣、表達形式,探索更多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發人們對古籍的興趣和熱愛。
科技賦能讓古籍活起來,走近讀者,歸根結底是要激發人們的閱讀熱情,讓古籍里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植于人們的內心,成為堅定文化自信的寶貴滋養。
來源:2024年7月10日 天津日報 第9版
鏈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4-07/10/content_143094_10264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