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了“在新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2024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天津視察,對天津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這為我們在新征程上勇擔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指針和努力方向。
一、要繼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一個民族的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內含著以文化繁榮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任務要求。繼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是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根本要求。
首先,要堅持在保護中傳承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天津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英雄城市,既擁有眾多的歷史建筑和文化街區,又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創造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革命文化、先進文化底蘊。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時專門強調,要愛惜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今年視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考察了古文化街、平津戰役紀念館,提出要加強歷史文化遺產和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強調“要保護和利用好歷史文化街區,使其在現代化大都市建設中綻放異彩。”因此,要把保護放在首位,堅持以文化浸潤城市,傳承中華文明,賡續紅色文化,提升城市品質和軟實力,讓現代化天津處處充滿著昂揚向上的力量。
其次,要堅持在深化研究闡釋上下功夫。思想文化的傳承發展要以闡釋研究為基礎,研究越深入,闡釋才能越透徹,傳播才能越廣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研究闡釋,重視挖掘歷史資源,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這是推動文化繁榮的前提。天津要發揮文化教育強市、人才資源大市優勢,匯聚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力量,推進實施文化繁榮發展工程和數字化建設工程,組織力量推進研究闡釋,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激活其生命力。要通過老字號品牌創新發展,賦予泥人張彩塑等更加豐厚的文化內涵,充分彰顯天津文化特質和精神氣質,不斷提升城市美譽度和吸引力。
再次,要堅持在豐富文化表達方式上求創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思想文化的傳承發展,既需要內容上的推陳出新,也需要形式上的花樣翻新。要以奇思妙想,吐故納新,讓“高冷”的思想文化遺產、遺跡、遺存變得時尚而有溫度。要充分運用各類平臺載體,融通多媒體資源,統籌宣傳、教育、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把握好重要時間節點,通過線上線下表達傳播方式,在交互式、沉浸式體驗中感知歷史的真切、革命的崇高,品味文化的魅力,實現文明的傳承。要推進津派文化品牌建設,辦好“百花文學獎”等活動,做大做強京劇、相聲、文學、紀錄片等品牌,進一步創新津派文化表達方式,讓文化“潤物無聲”,推進天津文化繁榮發展。
二、要推動建設文化強國
文化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題中之義和戰略任務,也是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內涵要義。文化強國集中表現為思想文化供給能力強、產品質量高、公共服務完善、制度健全、文化創新能力強大等;也表現為社會文明程度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顯著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首先,要堅持以文化人,在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上善作善成。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志,要努力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增強堅守共同理想、遠大理想信心決心。要以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為著力點,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要弘揚誠信文化,健全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培育時代新風新貌。
其次,要堅持以文惠民,在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上善作善成。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文化強國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文惠民”“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人民至上,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實施好文化惠民工程,繼續辦好天津相聲節等品牌文化活動,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努力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在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等事業上用力,深化全民閱讀活動,推進社會科學普及,大力推動基層文藝場館、院團發展,實施文藝精品創作工程,加強營業性演出活動監管,增加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活躍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推進城鄉文化協調發展、共同繁榮。
再次,要堅持以文興業,在著力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上善作善成。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是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要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指引,深化文化產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文化產業規劃和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不斷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要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為牽引,推進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要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特點規律,整合文化資源要素條件,實施好資源盤活提質增效工程,規范文化產業園區發展,促進形成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依托中新生態城媽祖文化園、國家海洋博物館、航母主題公園以及東疆灣沙灘景區、郵輪母港等資源,打造“國家海洋休閑運動中心”,打造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發展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
三、要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新的文化使命是新時代新征程上黨的使命任務對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體同步、迭代發展的整體過程,其落腳點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首先,要堅定文化自信,在堅守社會主義方向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文明是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的重要標志。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的文明形態。建設這一新的文明,必須樹立自立自信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弘揚好革命紅色文化,發展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扎根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進行文化創造,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要堅定歷史自信和歷史主動,保持對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紅色文化的高度信心,從中挖掘其思想智慧、人文精神、價值觀念,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供深厚的思想文化資源。
其次,要堅持守正創新,在推進“兩個結合”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引領時代。“兩個結合”是我們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在“第一個結合”上,要以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當代中國之“的”,實現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在“第二個結合”上,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科學的立場觀點方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當代中國文化,是對以往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承和升華;同樣,當代天津也是歷史天津、革命天津的延續和發展。天津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種類多樣、風貌獨特,要推進調查研究,系統梳理天津各類文化資源,摸清自己的文化“家底”,把散落在津沽大地上的文物文化資源串珠成鏈,使其綻放時代風采,建設好天津城市現代文明。
再次,要秉持開放包容,在推進文明交流對話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堅持胸懷天下,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在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中,實現文化資源的融會貫通。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和中國理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讓世界更好認識新時代的中國。天津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光榮激揚的紅色文化、絢爛多彩的多元文化,要弘揚“多元包容、融通和諧、開放創新”的津派文化精神氣質,打造好楊柳青年畫等知名文化符號,向世界展示天津多元鮮活的文化形象,讓世界更好認知天津、了解中國。要依托夏季達沃斯論壇等平臺陣地,促進國際國內文化交流互動,提升展示傳播能力,塑造城市形象,讓天津城市現代文明在交流互動中綻放異彩。
高擎真理火炬,方能洞見前路。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彰顯了我們黨促進文化繁榮發展、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擔當。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深入推進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文化傳承發展提出的“善作善成”使命要求,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引領力。我們要牢記囑托,勇擔使命,奮力將文化強國的藍圖變為現實,更好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天津文化絢麗華章。
(作者:楊仁忠,為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天津師范大學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執行院長)
來源:2024年6月17日 天津日報 第9版
鏈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4-06/17/content_143094_9310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