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妻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乱码_超清在线视频播放

媒體師大

首頁 > 媒體師大 > 正文
天津日報 | 研究歐洲歷史“最終是為了中國”

研究歐洲歷史“最終是為了中國”
——記我國歐洲經濟社會史研究開創者侯建新教授

侯建新教授主編及專著代表作

與侯建新老師的師生緣分始于上世紀90年代,當時我們剛入大學殿堂便有幸拜讀侯老師的著述,實話實說,有些似懂非懂,只是感覺老師學問很高深。在那段時光里,侯老師的言傳身教讓我們深刻領悟到:“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這種人文關懷不僅為我們打開了廣闊的學術視野,而且讓我們懂得了學術研究的真諦和生命的意義。對我們來說,老師的喚醒是一種幸運,由此堅定信念追隨侯老師讀碩、讀博。后來入職天津師大,侯老師更是我們人生的導師和榜樣。他時常勉勵我們:無論入職早晚、悟道遲早,做一個學者要心無旁騖,擁有學人職業精神。這句話至今縈繞在耳畔。

侯老師生于1951年,中學就讀于天津南開中學,這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濃烈愛國氛圍深深感染著他。“文革”中斷了他的求學夢,卻讓他對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有了更多思考:曾經輝煌的文明古國,為什么在近代落后?當歐美國家走向工業化和近代化時,中華民族為何徘徊不前?恢復高考后,侯老師帶著這個“時代之問”考入天津師大歷史系,矢志學術報國。

1982年本科畢業后,侯老師留校任教,經過幾年摸索就開始在《歷史研究》《世界歷史》等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經過近10年的潛心研究,他的第一部學術專著《現代化第一基石——農民個人力量與中世紀晚期社會變遷》于1991年問世。他深入考察英國農民個體與社會轉型關系,并同我國明清時期相比較,希望從中為舊中國落后根源找到答案。革命前輩、著名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陳翰笙老先生對這部著作給予高度肯定,陳翰老說,侯建新“用一系列數據證明,是富裕農民支撐了英國最初的資本主義,這對糾正世人的偏見是一個功勞”!

1991年,侯老師留學英國,正逢國內企業到海外招攬賢才。當時高校教師收入微薄,每月工資僅一二百元,工商業界收入極具吸引力,但侯老師卻毅然回絕了跨國公司的高薪聘請,選擇繼續追求他的學術理想。

為了更深入比較中英鄉村發展,侯老師連續在1995年、1996年利用寒暑假,兩次帶隊赴冀中農村實地調研。當時經費有限,條件非常艱苦,“盛夏時節蚊蟲叮咬,冬天又沒有暖氣”,夜晚團隊成員和衣而眠,睡過小旅館,擠過大車店,甚至在村手術室里將就過夜,侯老師卻甘之如飴。與高薪的舒適生活相比,更吸引他的是當地農戶的真實生存狀態、生產消費水平。這些資料數據后成為其著作《農民、市場與社會變遷——冀中11村透視并與英國鄉村比較》中的一部分,該書亦作為我國比較史學經典之作而入選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由外交學院承擔翻譯,將由世界知名人文社科出版機構、已有近二百年歷史的英國勞特里奇出版社出版。

這些年來,侯老師先后主持了“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一五”4項國家社科項目,主持2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12年,侯老師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歐洲文明進程研究”中標,這是天津師大第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侯老師任首席專家,研究團隊由來自北京大學、伯明翰大學等12所國內外高校、學術機構的學者組成。該項目于2019年順利結項,成果總計16卷,學界普遍認為這是西文世界之外,用中文書寫的歐洲文明研究成果中最系統、最完備的一部多卷本著作,代表了我國學界對歐洲文明的最新前沿認知。2021年年底,侯老師又主持了第二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古中國與歐洲文明比較”,繼續推進這一主題研究。

侯老師對圈地運動的研究突破了傳統認知模式。首創歐洲文明“元規則”概念,這些始基性規則“使歐洲成為歐洲”。從歐洲的發展中汲取經驗教訓,為我國現代化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供借鑒,侯老師執著堅守,初心不改,研究歐洲歷史“最終是為了中國”,在他百余篇高水準的學術論作中,始終貫穿著這一不變的追求。

作為階段性成果,侯老師的論文《圈地運動與土地確權——16世紀英國農業變革的實證考察》《中世紀與歐洲文明元規則》連續入選2019年度、2020年度“中國歷史學十篇(組)優秀論文”,在學界引起熱議。能夠連續兩年入選這一評比,在當時他是唯一取得這一成績的學者。截至2022年,侯老師的研究成果4次獲得天津市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獎,兩部著作被教育部推薦為全國研究生教材。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侯老師不僅是知識淵博的學者,更是教書育人的典范。他的講授貫通中西,視野宏大,啟發思考。大到歐洲文明起源,小到中英農民的日常飲食起居,教學中的鮮活案例他信手拈來,娓娓道來。這些知識最終又落腳于現實關懷,將愛國情懷點點滴滴滲入學生們的心田。

侯老師注重培養學生從現實出發的問題意識,指導的學生論文多次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培養的碩士、博士很多進入雙一流高校,受到用人單位高度評價,有些已經成為所在高校世界史學科的骨干乃至帶頭人。直到現在,侯老師還在教學第一線,堅持上學科基礎課,為的是夯實學生們的專業根基。

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侯老師傾注大量心血在本科生培養體系的建設上,主張對本科生要給足專業壓力,不可放任自流;人才培養要服務于國家大計。凡是對學生培養有好處的事,他都不計大小,樂意去做。在他的倡導下,天津師大歷史文化學院于2005年率先實現世界史本科單獨招生,并在2015年創建了“世界史-外語”雙學位班,讓世界史專業本科生同時接受外語專業訓練,成長為優秀的復合型人才。在2019年的第一批畢業生中,許多同學成功拿到了一些海內外名校的錄取通知書。2019年,天津師大世界史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雙萬計劃”,成為全國首批四個歷史學專業建設點之一。2022年,天津師大世界史學科入選教育部“優先發展學科”和天津市“頂尖學科”。自2004年以來,天津師大保持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會會長單位已滿20年,世界史學科地位一直比肩北師大、復旦、武大、南京大學等高校。這些成績和侯老師幾十年來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民族復興,教育是基礎,正確的歷史觀是基礎教育之魂。對于基礎教育教材工作,侯老師也同樣責無旁貸、肩負重任,他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潛心學術,服務社會,通過自己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發揮高校在基礎教育中的引領作用。受教育部委托,作為全國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修訂組第一召集人,侯老師主持修訂課標;為建設更加科學的課程體系,他主持編寫了新的全國義務教育《世界歷史》(九年級上下冊)教科書,該教材于2021年榮獲全國首屆優秀教材特等獎(基礎教育類)。

在重視學術的同時,侯老師也非常重視思想政治工作,長期在院里開展“學人教育”活動,把教師們組織在一起,為大家的項目申請書把關、提修改意見。他一直勉勵青年教師在學術研究上立大志,“要像荒漠掘井,只有矢志不移,才能找到甘洌的清泉。”在他的帶領下,天津師大世界史學科碩果累累,今天已成為國內歐洲文明研究和世界史人才培養的高地。

侯老師不僅為天津師大世界史學科傾心竭力,而且還傾心于全國史學學科的發展。2001年,他把“經濟-社會史”引入我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領域,以長時段時域、底層向上看的視角,經濟與社會相貫通的方法,考察中世紀晚期以來的西歐社會轉型。他創辦的《經濟-社會史評論》,如今已成為影響廣泛的專業學術刊物,2021年入選CSSCI來源期刊,2022年入選中國社科院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AMI核心期刊,成為全國世界史學人交流創新的重要學術平臺。

侯老師常說,一個社會必須要有一些人甘坐冷板凳,專注做基礎性研究;他告誡我們對學術和專業要懷有一顆敬畏之心,“歷史其實離我們很近”;他多次呼吁大力發展世界史學科,服務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正是在他與諸多學界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世界史專業在2011年從二級學科升為一級學科。

幾十年來,侯老師嚴謹治學、追求真理、執著于學術研究,從不為名利所累,為學生們樹立了學人典范,更堪稱當下史學科研工作者的楷模。侯老師是我國改革開放大潮中成長起來的歷史學家之一,他說過要做一個學術“守望者”,守的是學人拳拳報國之心,望的是文脈傳承、民族復興,彰顯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值得吾輩學習和傳承。

(作者:趙文君、谷延方,均系天津師范大學歐洲文明研究院教師)

【學人小傳】

侯建新,1951年生人,著名歷史學家,天津師范大學歐洲文明研究院院長、資深教授,曾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第五、第六屆成員,第七屆世界史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會會長、名譽會長。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教師等多項榮譽稱號。2019年榮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來源:2024年5月24日 天津日報 第12版

鏈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4-05/24/content_143100_837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