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保證下流河北省地區不遭受更嚴重的災情,村里決定從這里掘開一個口子讓洪水泄出去,但是這樣一來,水就進到了我們的大棚和菜地。不過,黨的政策好,補貼都到位了。”駐足在災后重建的堤壩上,第六埠村村民眼含熱淚地向師生介紹到。面前是三條河流的交匯處,河道里還有被折斷的樹枝,去年夏天受極端降雨影響,海河流域攜帶泥沙的洪水不斷下泄而來,第六埠村的1萬多畝田地、2000多個大棚被淹沒。在村民們動情地講述中,同學們深切感受到黨的堅強領導是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定海神針”。

近期,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師生組成多支研學小分隊,深入西青區辛口鎮第六埠村、古文化街歷史文化街區、平津戰役紀念館等地,展開多角度、沉浸式研學活動。在第六埠村一家農戶的蔬菜大棚內,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學院研學小分隊以思政課現場教學的創新形式,在“田間地頭”感悟“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對農村農民的重要意義。

作為市屬高校唯一一所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致力于把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增強思政育人實效。通過座談會、宣講會,集體備課、情境式教學等多種形式,積極開展實踐研學積累鮮活案例素材,讓“第一主課”真正“解渴、吸睛、好用”,讓學生真正“想上、愿上、愛上”這門思政“金課”。
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常務副院長李朝陽表示,以往的教研室集體備課,主要是圍在會議室里研讀教材書本。以往的課堂講授,也大多依賴講義和課件。這一次把集體備課會和思政課堂拉到“第一現場”,給枯燥的理論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了鮮活的實景。
來源:2024年3月17日 中國日報中文網
鏈接:https://tj.chinadaily.com.cn/a/202403/17/WS65f6c32da3109f7860dd5c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