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妻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乱码_超清在线视频播放

媒體師大

首頁 > 媒體師大 > 正文
天津日報 | 推動科創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天津師范大學轉讓9項發明專利

推動科創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近日,天津師范大學與江蘇貝嘉寧硅業有限公司就高容量硅碳負極材料開發技術專利權轉讓簽約,共轉讓9項發明專利,專利轉讓費達900萬元,成功使科技創新成果從校園走進企業、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為新能源行業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促進了創新資源要素有序流動和優化配置,為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科技支撐。

據了解,鋰離子電池材料是國家重點支持產業,須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不斷創新突破,加快新材料攻關和產業化進程。鑒于傳統電池材料已不能滿足鋰離子電池高容量化的發展,天津師范大學集聚優勢資源,自2014年起支持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研究員張波帶領團隊,依托儲能材料表面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在高容量硅碳負極材料方面進行產業化研發。目前取得的科技成果技術成熟度高,可以有效提升鋰離子電池容量,解決電動汽車里程焦慮問題,從根本上解決高容量硅碳材料產業化過程中的核心問題。

“生產難題就是科研課題。在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方面,負極材料目前以人造石墨為主,而硅材料的理論容量是石墨的近10倍,且儲量豐富、環境友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所以我們課題組早在10年前便把硅碳負極材料產業應用作為研究方向和開發目標,這些年克服了重重困難,攻克了硅碳負極材料產業化中的諸多關鍵問題,目前研發的材料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同時積極進行專利布局,申請并授權了9項硅碳負極材料相關的發明專利,并與企業保持密切聯系,終于在近日迎來了硅碳負極材料項目的成功轉化。”專利第一發明人張波說,相較傳統材料,硅碳材料的使用可以有效提升鋰離子電池容量,使電子產品和電動汽車的續航時間增加20%至30%,同時極大降低材料的成本,整體工藝非常有利于規模化生產,產業化后將助力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

“學校近年來積極搭建成果轉化橋梁,加速知識產權轉化應用,避免高校創新成果‘沉睡’在實驗室。”天津師范大學副校長白學軍介紹說,學校近年與企事業單位簽訂開發、轉讓、許可、咨詢、服務等“五技合同”545項,合同金額累計超億元,其中41項專利轉讓給14家企業,合作企業主要分布在江蘇、四川、安徽、北京、天津等省市,涉及信創、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多個產業領域。專利轉讓費較大的除了張波團隊,該校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陳勁團隊的“聲學與視頻混合陣列井下測量與通信關鍵技術”,11項專利轉讓于四川一家科技公司。該技術著眼于高溫高壓高振環境下的井下鉆具高可靠性通信與控制需求,其相關產品已提供給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國企,不僅在西南地區、新疆等地助力頁巖油、頁巖氣的探測開采,還走出了國門,在古巴等國得到應用。

來源:2024年3月15日 天津日報 第5版

鏈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4-03/15/content_143086_499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