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項發明專利,900萬元人民幣,天津師范大學與江蘇貝嘉寧硅業有限公司近日就高容量硅碳負極材料開發技術專利權轉讓成功簽約。
鋰離子電池材料是國家重點支持產業,必須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不斷創新突破,加快新材料攻關和產業化進程。鑒于傳統電池材料已經不能滿足鋰離子電池高容量化的發展,天津師范大學集聚優勢資源,支持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張波研究員帶領團隊,依托儲能材料表面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在高容量硅碳負極材料的產業化研發近10年。目前取得的科技成果技術成熟度高,可以有效提升鋰離子電池容量,解決電動汽車里程焦慮問題,從根本上解決高容量硅碳材料產業化過程中的核心問題。
就當前的市場而言,在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方面,負極材料以人造石墨為主。同石墨相比,硅材料理論容量接近其十倍。同時,硅基負極材料還具有低脫嵌鋰電位、環境友好、儲量豐富等優點,所以被視為最具潛力的下一代負極材料。“我們采用特殊的工藝制備得到了50 nm以下的納米硅材料,實現了納米硅有效的分散和包覆,并與石墨負極材料進行了匹配,這樣既可以提升復合材料的比容量,又可以保證硅碳負極較高的庫倫效率,同時整體工藝非常有利于規模化生產,從而使產品成本降低,穩定性提高。” 作為專利第一發明人的張波談道。
江蘇貝嘉寧硅業有限公司對創新成果轉化的市場前景十分看好:“與天津師范大學簽訂高容量硅碳負極材料開發技術專利轉讓協議,是功在當前、利在長遠的重要事情,具有前瞻性,必將為企業注入更多科技活力。面向新材料,隨著產學研合作一體化推進,科研投入的持續增加,以及合作日益緊密深入,必將促使科技成果更加豐富,為新能源行業發展增添更多新的動力。”
據了解,天津師范大學切實改善科技創新生態,全面加強基礎研究,統籌推進應用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研究,持續激發學校科技創新創造活力;高度重視產學研深度融合模式創新,引導科研人員,以問題為導向,主動面向經濟主戰場,開展科學研究,力爭使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為服務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不斷增強科技支撐能力。下一步,天津師范大學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重要講話精神,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堅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協同發展理念,強化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在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善作善成。
來源:2024年3月13日 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