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育未來“科學播種者”
——天津師范大學創新模式培養職前科學教育教師
“為什么地球外面需要厚度適宜的大氣保溫層”“球體、六棱柱等不同形狀的物體在斜面上的運動狀態相同嗎”“輪船是如何通過三峽大壩這個龐然大物的呢”……在第十一屆全國科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學技能創新大賽(本科、研究生賽道)決賽中,來自天津師范大學小學教育專業的王然、張嘉怡和地理科學專業的謝子豪,以扎實的教師技能和良好的精神風貌展現了自身在科學教育領域中過硬的專業素養和教學創新能力。最終,這三位師范生從全國63所高校709名學生中脫穎而出,均獲得一等獎的好成績。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科學教育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建設中發揮的重大作用日益彰顯。面對新時代黨和國家對科學教育的更高要求,以及不斷提升中小學科學教育質量、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迫切需要,近年來天津師范大學積極發揮職前科學教育教師培養功能,“立足天津、對接京津冀、輻射中西部”,努力培養能肩負“學生心中科學種子的播種者、科學興趣的引導者和呵護者”重任的科學教育教師。
發揮優勢“招進來”
學校堅持面向天津小學科學教師隊伍需求,加大中小學科學教師定向補充力度。天津師大招生管理中心主任王健表示,2023年學校不僅設置數學與應用數學和小學教育(科學方向)兩個天津市公費師范生招生專業,還逐步增加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地理科學、教育技術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等師范類專業招生計劃,不斷擴大理工科師范類專業招生規模。
同時,學校對公費師范生實施單獨編班、重點培養,旨在為今后向天津市基礎教育輸送優質科學教育專門教師做好人才儲備。
面向需求“培養好”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行師范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全覆蓋,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個環節均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確保學生未來能擔負起教書育人使命。”天津師大小學教育系系主任張新顏說。
學校不僅努力做好公費師范生教育工作,還高度重視各相關理工類師范專業學生培養,按照科學教育師資需求,遵循“寬口徑、厚基礎”原則,注意加深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間的鏈接與理解,以拓展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同時,學校還全面建構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深度融合、彼此促進的育人體系,專門開出師范生第二課堂評價單。
優化方案“基礎實”
學校培養方案制訂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原則,如小學教育(科學)專業對標科學教師素養要求,注重夯實學生學科專業基礎,將課程內容劃分為13個主題,涵蓋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科學4個領域,每一領域均設置對應的專業基礎課。同時,開設小學科學實驗、科學思維與科學方法論、科普理論與實踐、STEM課程與實踐、學習科學與技術等相關課程,以增強師范生科學觀念、拓展科學思維、培養探究實踐能力,實現科學素養綜合提升。在教學技能訓練中,確保教育見習、實習、研習遞進貫通,集中性教育實踐不少于一個學期,形成四年一貫整體性設計實踐教學體系。
此外,學校鼓勵學生跨方向選修、輔修,拓展專業視野。現就職于天津市河西區中心小學的2022屆小學教育(數學)師范專業畢業生魏語晗表示,同屆畢業生中有10人獲得了輔修學位,這對他們“零適應”步入工作崗位很有幫助。
搭建平臺“能力強”
為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天津師范大學依托“國家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實驗基地”廣泛開展校內外實踐平臺建設,如生物科學專業建設的“自然觀察體驗中心”面向中小學生與社區群眾開展系列自然科普活動;地理科學專業依托一級學科優勢和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和天津市科普大使為代表的一批“科普導師”,成立科普小組,實現科普教學彼此促進;教育技術學專業充分利用學校創客實驗室、STEAM實驗室等“教師教育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資源,培養師范生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素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依托市級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夯實學生從事科學教育相關技能訓練的能力;人工智能專業獲批并建設有麒麟軟件—天津師范大學人工智能信創科普教育館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各專業充分利用科普資源、科技創新第一現場資源開展育人工作,在各級各類賽事和活動中收獲豐碩,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全國物理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理工科師范類專業學生佳績頻傳。在專業教育實踐、科普小講堂、科技志愿服務等活動中,扎實提升師范生從事科學教育需要的教學與研究能力。
正如師范生張坤所介紹,“除小班”授課、“雙導師”制……學校探索了一些新舉措、新機制,切實提升人才培養的深度,采取“綜合多元(1+1+2)”培養模式,大學前兩年為綜合培養,大學后兩年為多元培養。“我們還在‘名師課堂’平臺不定期參與‘智慧星球’‘課堂外的中國’‘微世界、趣文化’‘趣味工坊’等主題研課、磨課,通過素質拓展提升我們的專業水平。”張坤說。
創新機制“促發展”
學校充分發揮U-G-S-I(大學—政府—中小學—研究機構)機制,整合校內外優勢力量,引入中小學科學教師及科普工作人員,走進創新實驗室;邀請一線名師及校內高水平教師共同授課、指導學生科學教育實踐。如目前已建設的31個小學教育實踐基地中,按照1:5師生比建設了一支指導能力強、人員相對穩定的校外實踐導師隊伍;再如相關學科學院與校外科技館、博物館等社會科普教育基地資源協同,為全面提升師范生科學教育綜合能力創設了良好的條件。同時,學校師生還為天津市中小學送去了具有示范和帶動效應的“雙減”示范課程,13門基礎教育“雙減”課后服務示范課完成送教入校,得到良好的社會反饋。
科學是照亮世界的火把,科學教育就是點亮科學夢想的火柴。近年來,天津師范大學的科學教育火種不僅播撒在天津的學校、社區中,更通過師生播撒到雄安、新疆、西藏、甘肅、四川等地。下一步,天津師范大學將繼續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用科學家精神鑄魂育人,培育出一批批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科學教師后備人才,為創新型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來源:2024年3月6日 中國教師報 第13版
鏈接:http://www.chinateacher.com.cn/zgjsb/html/2024-03/06/content_635969.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