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屆京津冀東盟留學生“我與中國”中文故事短視頻總展演活動在津舉行
傳遞中國東盟友好聲音 講好中國東盟友好故事
1月6日,首屆京津冀東盟留學生“我與中國”中文故事短視頻總展演活動在天津師范大學舉行。天津市副市長張玲、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馬箭飛、中國—東盟中心秘書長史忠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駐華大使周浩黎,以及北京外國語大學、天津師范大學、河北師范大學相關負責人出席大會并致辭,來自京津冀教委(教育廳)、各參加學校獲獎團隊等1000名師生代表一同參加活動。
張玲在致辭中表示,本次活動是京津冀深化與東盟國際中文教育、加強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探索,也是京津冀國際中文教育協同協作的創新舉措。希望更多這樣的活動在津舉辦,持續加強京津冀教育協同協作,促進區域國際中文教育和教育對外開放高質量發展,服務中國東盟友好往來和高水平人文交流合作,推出一批面向東盟文教旅體相融合的人文交流項目,打造既是中國、也是世界的高水平高質量國際中文教育品牌,著力建設開放之城。
與會嘉賓共同觀看京津冀學生的文藝活動展演。演出在《多姿——東盟國家聯舞》中拉開序幕,通過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傳統舞蹈與中文歌曲連接形式,展現來自東盟留學生的青春風貌與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話劇《夢想》講述了一位曾受過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幫助的留學生,立志成為一名本土中文教師的故事,展現了中國東盟山水相連、人文相親,友好關系源遠流長。合唱《還記得他曾說》是來自印度尼西亞學生對《論語》的感悟,以歌曲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遞中印尼青年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友誼之聲。相聲《妙“比”生花》由來自中國、馬達加斯加、肯尼亞的學生共同表演,笑料不斷,贏得掌聲頻頻,展現了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留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傳承,是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動寫照。歌曲《少年》由來自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赤道幾內亞的學生合作表演,傳遞青年學子對青春、夢想和拼搏的熱忱。
演出過程中,在場中外嘉賓為獲得“青年精英”“青年才俊”“青年風采”和“未來之星”的優秀選手頒獎,鼓勵中外學子繼續為中國東盟構建更緊密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多貢獻。
據介紹,京津冀東盟留學生“我與中國”中文故事短視頻總展演活動以東盟留學生親身所聞所見所感,了解和感受中國式現代化生動實踐,以短視頻形式展現青年學子與中國的多彩故事。活動在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中國—東盟中心指導下,世界漢語教學學會、中國教育報刊社、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支持下,由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教委(教育廳)聯合主辦,天津師范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河北師范大學共同承辦。活動歷時8個月,吸引來自62個推薦單位的3000余名中國與東盟國家師生的踴躍參與,收到精彩短視頻作品306件。該活動每年舉辦一次,旨在推動中國與東盟青年之間更加緊密的切身交往,帶動中國東盟青年學生之間的互動、互助、互學、互鑒,促進中國東盟青年結交好學友、好伙伴、好朋友,傳遞中國東盟友好聲音、講好中國東盟友好故事,助力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本次活動將組織社會實踐營,展演活動優秀選手將獲得邀約所在國家的中文學友學伴資格,邀請更多學友來華進行社會語言文化實踐活動,分享在華留學所聞、所見、所感,讓更多學生有親身語言文化社會實踐的機會,體察中國式現代化的成果,感悟故事中的深刻中華文化意涵。
來源:2024年1月10日 天津教育報 第A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