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調查,超七成學生期待學校提供愛情觀教育

天津師范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辦公室主任史曉晨為學生組織戀愛主題沙龍。 本版照片由受訪高校提供
什么選修課,最受大學生關注與歡迎?沒錯,是“談戀愛”“聊愛情”“找幸福”的課程。近年來,我市不少高校開設了關于幸福與愛的課程,其中,“戀愛課”“愛情課”“幸福課”受到了最為廣泛的關注。天津大學的“戀愛心理學”“幸福學”兩門課雙雙“走紅”,學生表示“搶到就是‘天大的幸福’”;南開大學的“愛情社會學”深得學生喜愛,每次選課都是“大熱門”……這些“爆款”課程,一經開放便被“秒搶一空”。從了解愛情、學會戀愛到收獲幸福,有大學生隔空“喊話”:“我是真的很需要!”為什么這類課程如此受青睞?連日來,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
老師談“戀愛心理學”
“這不是一門‘脫單課’”
簽到臺旁擺放著的零食和飲料供自取,伴著舒緩的背景音樂,同學們三三兩兩地小聲交談著,不僅氛圍歡樂輕松,還有舞會等環節助力擴大交友圈、認識來自不同學院和年級的他/她……近日,一場浪漫“約會”在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大通活動中心舉辦。這可不是相親現場,而是被學生蹲點秒搶的“戀愛心理學”課程中的一堂實踐課。
“這不是一門‘脫單課’,也不會教太多的‘戀愛技巧’,課程主要幫助學生提升愛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價值引領。”主講“戀愛心理學”的天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師王小玲在每次開課時都會這樣鄭重聲明。王老師的這門課重在幫助學生培養高階思維,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婚姻觀、家庭觀,不僅能學會處理戀愛矛盾,還能學會愛自己、愛他人,胸懷家國大愛。因此,“戀愛心理學”考核學習效果的標準不是學生“脫單”與否及其戀愛狀態、情感體驗,而是讓戀愛有更廣泛的內容:怎樣與人溝通、相處,如何提升愛的能力包括愛自己、愛家庭、愛國家,由“小愛”升華至“大愛”等。
開設“戀愛心理學”并非心血來潮,而是呼應學生的熱切需求。
10多年來,王小玲面向天大師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心理咨詢、危機干預、督導等工作,發現情感困惑是日常咨詢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日前,有機構面向全國1028名大學生發起“是否支持學校開戀愛課”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8.23%的大學生表示支持。“不少‘00后’學生在人際、戀愛、親子、導學等關系中存在困擾,應對復雜情感困擾以及經營關系的能力不足。而走向人格的成熟、樹立遠大理想抱負,除了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需要有穩定的情感支撐。”在工作中有了大量咨詢案例積累后,王小玲逐漸有了開“戀愛課”的想法。
“戀愛類課程并不是只教學生怎樣談戀愛。戀愛、婚姻涉及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更與人生觀、價值觀緊密相關。厘清戀愛中的種種問題,對年輕人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都會有幫助。如果對戀愛中的某些共性問題想不通、做不好,往往會影響生活、學習等多方面。”王小玲說。
作為一門進入學校第一課堂的全校公選課,“戀愛心理學”如何做到既有理論又實用,讓青年學子真正受益?
課程組為此組建了由心理教師、專職思政課教師、輔導員構成的多元教學團隊,定期開展教學研討。教學內容體現多學科交叉融合,整合心理學、藝術學、哲學、工學、法學等多學科知識,提升學生愛的能力。“理解愛情”“依戀關系”“沖突應對”“關系維護”……課程內容都是從實際問題中挖掘出來的,每個問題都是學生在現實中遇到的戀愛困擾。
戀愛類課程的火爆離不開環節多樣、生動有趣的課程設置。除了理論學習和實例解讀外,王小玲及其團隊還設置了許多令學生參與感和體驗感“爆棚”的互動與實踐環節,如,專門布置課下作業,讓學生對父母進行心理訪談,探索原生家庭對自己婚戀的影響;特別安排“模擬表白”環節,以提升學生“表達愛”的能力,培養勇氣、克服恐懼;創新設計“模擬吵架”環節,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相互理解、合理表達情感,培養維護愛的能力……這些富有活力的課程,自然受到歡迎。“好多學生還拉上父母一起來聽課,在加深相互理解的同時,也讓青年人對婚姻關系和家庭關系有更進一步的思考和認知。”王小玲說。
課程中,王小玲還設計了志愿活動,如在5月20日或11月11日前后組織校園聯誼活動,從活動策劃到組織實施均由選修課程的學生自發完成,以此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和活動組織能力,也為其增添在校園中邂逅浪漫的機會。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非常高。
學子說
“通過‘戀愛課’的學習和實踐活動,我們能體驗到策劃者、志愿者、參與者等不同角色,擁有豐富的思考視角,而且除了能獲得專業知識、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外,還能提升組織、協調、交際、設計、主持、團隊合作等多方面能力,提高在各個領域表達愛的能力。”參與策劃實踐課的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2022級學生李俊浩說。
“我們會根據學生需求,將“戀愛心理學”等通識課程體系建設得更加完善,并結合慕課資源,加強線上線下聯動,讓更多青年學子通過學習提升幸福感。”王小玲說。
老師談“愛情社會學”
“愛是需要學習的”
“愛,需要學習;幸福,是一種能力。”南開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曹愛華在“愛情社會學”課件的每一頁幻燈片上都打上了這樣的標題。“我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告訴學生,我要開這門課的原因。”曹愛華說。
2018年,南開大學開設本科生通識選修課“愛情社會學”,5年來,在兩個校區已開展12輪,開課至今選課學生達上千人,已成為該校最熱門課程之一,每次選課都要靠“搶”。
課程火爆背后,是大學生對美好愛情的向往。此外,也不乏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被課程名中的“愛情”二字所吸引。有機構去年面向全國高校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共收回283所高校的有效問卷1296份,75.23%的學生認為學校和社會應該多提供一些戀愛或情感關系的心理輔導;74.77%的學生期待學校提供愛情觀教育。
“作為人際交往的一部分,良好的戀愛關系能促進一個人的成長。學校同意開設與戀愛相關的課程,目的也是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曹愛華說,“愛情社會學”這門課主要講授社會學、心理學乃至生理學知識,這些經過科學檢驗的成熟理論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愛情觀、價值觀,引導自己的言行,從而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
學子說
“我向往一份屬于自己的美好愛情。當把愛情作為一門課去研究時,我很好奇不同人群對待愛情有著怎樣的差異。”抱著這個目的,小劉選修了“愛情社會學”。一學期下來,小劉表示“學會如何去愛別人”是其最大的收獲,“愛情是雙向奔赴的,只有相互付出才能維系一段穩定的關系。”
“愛是需要學習的,愛情是一種愛的情感教育;幸福也不僅是主觀體驗,還是一種讓人能夠經營愛情、友情和親情等關系的能力。當一個人意識到愛無能時,就不要著急建立戀愛關系,因為光想索取不想給予只能造成傷害。一個人首先要學會愛自己,只有內心充滿了愛,才能有能力愛別人,體驗到把愛分享給別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曹愛華說,這門課尤其強調知行合一,“理論知識通過講能明白,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行’出來,所以,我要設計體驗式、互動式的課堂活動,讓同學們身體力行,邊學邊練。能力是練出來的,愛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
曹愛華的課不僅會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斯騰伯格愛情三角理論等角度進行闡釋,還會穿插愛情配對游戲、“愛情銀行”小組討論、繪制生命格圖等課堂互動活動。同時,她還會借助問卷了解學生選課的原因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情景劇等體驗互動讓學生表達想法。“我們在課堂上也會討論缺愛的表現、如何做才是好好愛自己、怎樣讓愛不傷己更不傷人等話題。我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了解他們,并通過我的分享幫助學生加強代際間交流溝通。只有理解了他們,才能影響到他們,解決他們的問題,這門課也能更有生命力。”曹愛華說,她最近在批閱本學期“愛情社會學”的結課作業,看到學生分享自己的愛情故事和自我剖析,一些學生表示“感謝老師,相處過程中我一點點認識到健康的情侶關系是什么樣的,學會了在情侶關系互動中如何維護和經營愛情”,也有學生表示“通過您的課配對成功了”。
老師談“幸福學”
“不講‘大道理’ 不灌‘雞湯’”
老師帶你唱歌、有想法隨時發彈幕……這是近日記者在天大衛津路校區看到選修“幸福學”的學生上課的情景。主講教師、天津大學地球系統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趙劍博,從心理學實驗的結論講到如何調節情緒、情緒訓練的方法等,學生時而記錄筆記,時而通過彈幕等和老師互動交流。
學子說
“這門課,我從大二開始搶,大四才搶到。”“第一節的素拓課,大家從靦腆到活躍,很多同學從‘i人’(網絡流行詞,指性格比較內向的人)變成了‘e人’(網絡流行詞,指性格比較外向的人)。”“課上學到的一些方法,比如目標管理的A4紙工作法,我現在也在學習中實踐、練習。”“一周一次的‘幸福學’課堂是我難得的放松時間。”……課間,記者隨機采訪中,同學們紛紛說道。
這門直接把“幸福”寫在課名上的通識選修課,到底有什么“幸福密碼”?
“幸福沒有公式,但有體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光講心理學的基本概念,更多的是讓學生去實踐,每部分內容都有既實用又好操作的實踐方法,幫助學生從中獲得提升幸福感、讓自己幸福起來的能力,我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趙劍博還表示,備課的過程對他自己來說也是個解壓和感受幸福的過程,“教學相長。”
“我們不講‘大道理’、不灌‘雞湯’,而是講科學、重體驗。這門課的教學目的不是去幫助學生找到幸福的‘唯一且正確的答案’,而是去激活學生更多幸福的感覺。”天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授楊麗說。她領銜開設的“幸福學”始于2021年春季學期,如今已是第六次開設,覆蓋千余名在校生。與“幸福學”課程相關的系列活動如“幸福講堂”“心動四季,幸福北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已使萬余名學生受益。
“幸福學”從“幸福是什么”開始講起,與同學們探討幸福的“四個支點”——關系與幸福、健康與幸福、金錢與幸福、生涯與幸福;一起開展“幸福行動”——情緒調節、活在當下、逆境成長、目標管理、愛與感恩;一起體會心花怒放的人生、平衡自在的人生、堅忍不拔的人生、蓬勃向上的人生、溫暖豐盈的人生……
“同樣遭遇逆境,為什么有人倒下,有人卻變得更強大?”“幸福學”的課堂上,老師會帶學生一起學習“養成心理韌性的七種技巧”,了解自我、做出改變,再拿出由授課團隊編寫的《天津大學幸福手冊》,一起做“我的抗逆力資源圈”,尋找遇到挫折壓力時更愿意使用哪些資源幫自己走出困境……學生在此門課中學到的不只是各種心理學理論,還有讓自己幸福起來的行動練習,在邊學邊練中讓幸福升級。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幸福及其相關領域的研究日漸增加、日益深入,所以我們授課團隊在每個學期上課前都進行集體備課,統一修改和完善幻燈片,將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課堂,增加課程的理論性和科學性。”楊麗介紹,課程內容在設計時,整合了積極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健康心理學、中國傳統文化等學科和領域中與幸福相關的知識和內容,并考慮大學生特點和需求,與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形成互補;在教學時,則結合了理論講授、心理訓練、體驗式活動及素質拓展等,讓學生“在做中學”,打造體驗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參與式教學;課程考核形式更重視過程性考核,課程分數也會力求讓學生“感到幸福”。
在楊麗看來,通過學習“幸福課”,讓青年學生增加對幸福人生的思考,知道怎么做能讓自己和他人更幸福,在節奏越來越快的生活中獲得松弛的心理體驗和人生狀態,從容地去應對學習、科研和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以有彈性和韌性的心理狀態勇敢地去面對不確定的未來。
面對愛情觀各校有妙方
面對當下社會中出現的婚戀現實問題,我市不少高校積極構建和完善婚戀教育體系,加強戀愛心理教育、家庭倫理教育,提升學生表達、溝通和交往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婚戀觀、家庭觀等,頗受學生歡迎,同時也助力培養健康身心、健全人格,讓學生學會保護自己、尊重他人。
天津師范大學在通識必修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安排了專門講戀愛和親密關系處理的講座,供學生根據興趣選擇。
“講座基本每次都是滿場。”師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辦公室主任史曉晨說,她所講的“去有風的地方談戀愛”,是以解決學生困惑為主要內容,包括未談過戀愛者的自卑情緒、有暗戀對象者如何大膽說出來、熱戀者怎樣經營愛情、失戀者該如何應對等,“沒有參考答案、正確答案,希望通過講座,立足學生不同戀愛階段,幫助大家學會保護自己、愛自己、愛別人。”
剛涉足戀愛的學生李驍(化名)抱著想讓感情更加平穩的想法聽了史曉晨的講座,“我們首先要愛惜自己,讓戀愛順其自然過渡到婚姻”令他記憶深刻,他還通過史曉晨講的如何處理失戀的方法幫助遭遇分手的室友轉移注意力、最終“走出來”,“老師教給我們的科學方法解決了我的迷茫問題。”
天津醫科大學心理咨詢健康中心教師李建偉則在他講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中加入“晨丹詩歌同化自愈療法”,用讀詩歌的方式幫學生調節情緒、緩解壓力。“現在年輕人普遍壓力較大,戀愛又是學生深感困惑的問題之一,可影響他們學習、生活乃至人格的健全發展。讓大家一起讀詩歌,可以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對其內在有所觸動,從而幫助其提高和改變。從目前學生反饋來看,這方法效果還不錯。”李建偉說。
天津理工大學自2007年開設“幸福心理學”選修課,以團體輔導、藝術性表達等多種方式豐富課程內容形式,引導學生探索生命意義、感受愛與溫暖、更好地享受大學生活、提升積極心理品質。課程內容也深深吸引了學生,特別是在理工科高校,讓青年學生有更多自我探索、互動交流的機會。“這門課需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有很多課堂體驗和小組分享的內容,課堂上老師和學生一起探討、互促成長,收獲愛與力量。”該課首位主講教師、天津理工大學學工部副部長姜琨教授說。
“此外,學校還通過通識必修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親密關系的建立與維護’和選修課‘閱讀與幸福人生’,結合心理咨詢、開展問卷調查等形式,收集學生有關戀愛等親密關系的需求,重新設計課程。”天津理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專職心理教師尹德圣說,從今年開始,他們在此課程中大量加入團體輔導,把課程從講授為主變成與同學互動為主,通過熱身活動、分組討論、繪畫練習、情境設置、心理劇角色扮演等,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從成效來看,愛情類團體輔導學生滿意度、必修課和選修課學生評教等級均為A級。
來源:天津日報 2023年12月18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