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君妍 王在御
3日,天津師范大學的研一學生張璇和室友拎著大包小裹的水果、零食等,剛從“姚村大集”趕集歸來。她說,“大集”里的東西實惠又美味,還能體會到大城市難有的“人間煙火氣”。
據張璇介紹,位于天津市西青區的“姚村大集”,只有農歷“逢一逢六”舉辦,今天適逢周日,她們宿舍就“集體出動”了。“在家鄉,父母經常帶我去趕大集,現在很少有這種機會。”張璇告訴記者,“姚村大集”各類新出爐的小吃熱氣騰騰,驅散了冬日的寒風。
接近正午,“趕大集”的學生們已收獲滿滿:舉著糖葫蘆、拎著蜂蜜小面包,嘴里還塞滿了香噴噴的板栗。

12月3日上午,來自天津城建大學的三位大學生正在“姚村大集”上購買烤雞腿。 王在御 攝
一度在大城市中銷聲匿跡的“趕大集”,最近重回年輕人的視野。在社交平臺搜索“市集”,相關筆記超過200萬篇。在東北早市來一場物美價廉的“碳水馬拉松”,在貴州苗繡集市搜尋心儀的非遺好物……各類特色市集也成了重要的旅行目的地。隨著中俄互免團體旅游簽證業務的恢復,“俄羅斯人在黑河逛早市”“中國人去俄羅斯趕大集”等題材的視頻火爆網絡。
“隨著體驗式、接觸型消費復蘇,市集以城市煙火氣、文創產品等為載體,成為當下年輕人的主力消費場景。”天津社會科學院經濟分析與預測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董微微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

12月3日,天津市西青區人氣火爆的“姚村大集”。 王在御 攝
汽車模型、各類手辦、成套的舊漫畫、吃快餐贈送的小玩具……日前在天津北辰區舉辦的“中古玩具鬼市”,每一個攤位前都擠滿了來“回憶童年”的年輕面孔。一名售賣玩具小汽車的攤主向記者介紹,雖已入冬,但這個自發形成的戶外玩具“鬼市”人流依舊不減,不少年輕人看了一些“up主(指在視頻網站、論壇等平臺上傳音視頻文件的人)”的視頻前來探訪。
“滿滿都是童年的回憶。”穿著厚棉襖、手持小手電,來自北京的“95后”游客潘煜涵特意準備好攻略來“淘寶”。她向記者展示了此行的收獲:一個二手“巴斯光年”玩具、一盒2001年發售的麥當勞“四小福”冰箱貼,幾本《灌籃高手》漫畫。
“出去旅游,我都會在網上搜索當地各類市集,逛起來特別有‘松弛感’。”潘煜涵說,在北京,她喜歡去潘家園市場淘寶,也愛逛各類主題的創意市集。“12月有一個博物館文創市集,已經約好朋友一起去玩了。”

11月28日晚,在天津市北辰區的“中古玩具鬼市”,游客正在玩具攤位前“淘寶”,尋找童年的回憶。 王在御 攝
“對年輕人而言,去市集旅游主要是為了體驗當地的本土文化。年輕人熱衷于尋找真實的旅游體驗,他們傾向于沉浸式體驗當地文化、習俗和傳統,而不僅僅是游覽景點。”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教授馬曉龍認為,年輕人更希望在旅行過程中能夠融入目的地城市,與更多的當地人接觸,了解更多的人文風情。
“現在像‘年貨大集’這種特別接地氣的市集活動越來越受年輕人的喜愛,也是我們未來策劃的方向之一。”天津“點典市集”主理人劉金蕊曾經在天津舉辦過多個市集活動,她向記者介紹,對于年輕人來說,指向性明確的市集更加受歡迎,比如二次元主題、運動主題等,而與環保相關的二手舊物市集、循環時尚市集等目前也頗受歡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