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妻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乱码_超清在线视频播放

媒體師大

首頁 > 媒體師大 > 正文
天津日報 | 雙向奔赴之旅 共赴星辰大海——我市扎實推進高校和園區干部人才雙向掛職工作

本報記者 孟若冰

“同學們,為給大家提供最大程度的創業支持,天開高教科創園眾創空間不僅可以讓大家享有A類企業優惠政策,還將額外給予一筆一次性創業獎勵,本科生5000元、研究生1萬元……”

明媚午后,組織天津師范大學20名有創業夢想的學生參觀了天開園,曾經的天津師范大學科技處副處長、如今掛職天開園專班成員的王大偉,跟學生們一樣激動。

“這里日新月異的變化,熱火朝天的氛圍,讓我們每個人都充滿了信心與干勁兒!”她說,“我要更加努力搭建高校與企業、項目與資本的對接平臺,為探索打造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新模式,促進學校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貢獻一份力量。”

短短幾個月,王大偉不僅完美適配了新角色,更干出了許多新成績:10家企業入駐天開園核心區,其中7家為A類企業,還有4家企業入駐天開西青園。

今年年初,我市以“瞪羚淬煉”為抓手,擇優選派高校、園區的50名干部人才進行雙向掛職,扎實推動教育與產業緊密對接、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人才與發展有效匹配,為天津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干部人才支撐。

截至目前,已從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河北工業大學、中國民航大學等駐津高校和部分市屬高校選派38名處級干部和專業人才,到天開園等13個園區掛職;從9個園區選派12名處級干部到有關高校掛職。

這,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中央和市委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的務實舉措;這,也是更好地服務我市科教興市、人才強市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推動高質量發展“十項行動”的生動實踐;這,更是打開視野選干部、不拘一格用人才,培養鍛造堪當現代化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的有益探索。

立足事業“派” 引導知重更負重

偉大事業呼喚人才,偉大時代造就人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專章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把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我市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選人用人的重要論述與關于人才培養的重要指示精神聯系起來領會、統籌起來推進、貫通起來落實,著力推進高校和園區干部人才雙向掛職,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發現人才、使用人才、配置人才,積極探索人才培育新模式。

“高校、園區雙向掛職可以說是珠聯璧合、強強聯手,有利于充分發揮高校和園區在產學研中的作用,促進高校創新要素加快向園區優質企業聚集,實現同頻共振、同向發力,相互賦能、互利雙贏。”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同志表示,經過組織推薦、綜合比選、優中選強,此次專門選派了一批年紀輕、學歷高、專業強的領域“排頭兵”進行雙向掛職。

來自南開大學戰略發展部的副部長張彤,就是其中之一。到天津港保稅區發展和改革局掛職副局長后,她第一時間深入企業調研服務,詳細了解企業面臨的難點痛點問題和行業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具體需求,讓她對如何發揮高校優勢、推進校企合作有了更實際的思考與感悟。

“科技創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已經成為激發企業活力、賦能產業發展、支撐高水平科技自強的關鍵。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更應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產業發展急需,加快推動高水平創新成果向實際生產力轉化,以校企、校地合作的扎實舉措和切實成效,在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張彤說。

張彤表示,她會好好珍惜這次難能可貴的掛職機會,更加努力了解和挖掘企業的真問題、真需求,將其帶回到學校的戰略規劃工作實踐中,為構建校內外聯動的科技成果轉化通道獻計出力。

嚴管厚愛“育” 確保身入更心入

好苗離不開培根筑土,好樹離不開修枝剪葉。嚴是愛、寬是害,嚴管就是最大的愛護。

在雙向掛職正式啟動前,我市專門召開高校和園區干部人才雙向掛職座談會,強調“要嚴管厚愛相結合,對掛職干部人才全程培養、全面培養、全周期培養、全力培養,做到真正管理、真誠支持、真心愛護,讓他們安心安身安業”。

(下轉第2版)

(上接第1版)

“經開區一共有5名高校干部人才來掛職鍛煉,我們讓他們任實職、給他們壓擔子,同時注重關心愛護,完善激勵機制,努力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干事創業氛圍。”天津經開區黨委副書記張青表示,經開區對掛職干部人才實行組織部門、派出單位、接收單位“三方共管”機制,各接收單位敢于讓掛職干部擔任務、扛指標。比如,人社局讓掛職干部負責人才引育、用工促進、產業園建設等重點工作,工業和信息化局讓掛職干部協助局領導分管工業運行科等核心業務科室,確保發揮所長、掛出成效。

“重點讓掛職干部在招商引資、人才引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牽線搭橋,助力區域高質量發展。目前,在掛職干部的撮合下,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深入對接天開園開展合作洽談,自貿局、科技局領導班子到天津大學進行調研座談,在推動校地共建、深化產學研合作、共享應用場景資源等方面達成了多項合作共識。”張青說。

天津工業大學堅持把嚴管厚愛融入日常、抓在經常,“學校為掛職干部提供了全面細致的入職保障。首先安排專人講解學校概況,幫助他們快速了解學校工作。然后根據掛職干部的實際情況,從加強校地聯系入手,逐漸過渡到科普項目申報、公共平臺建設及科研課題管理等工作。”天津工業大學組織部部長沈浩鵬介紹說。

發揮優勢“用” 推動揚長更補短

在天津大學設立技術合同登記機構校內服務處,共登記天大技術合同188份,成交額2.15億元;

通過“揭榜掛帥”機制促成天津大學與中鐵十八局技術合作,并推動該項目納入市級科技計劃項目;

依托海教園管委會首次提名天大申報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并將支持其后續在天開津南園落地轉化;

在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期間組織“校企緊握手”科技成果發布暨校企對接會,匯集發布天大中試及以上成熟成果52項;

組織天大深海機器人項目組、精脫硫項目組、石墨烯電子器件項目組等與榮程集團、海爾互聯工廠、華海清科等津南區頭部企業對接;

……

自今年3月13日到天大科研院掛職擔任副院長以來,海教園管委會科技創新部副部長田海燕迅速轉變角色,積極融入天大,促進天大創新要素加快向津南區優質企業聚集,如今已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

高校的干部人才,往往不缺學歷缺經歷,不缺知識缺經驗;園區的干部,往往不缺辦法缺想法、不缺實戰缺視野。雙向掛職,就是揚高校干部人才的專業知識之長、補實操能力之短,揚園區干部實戰實踐之長、補知識視野之短,發揮雙方干部人才的專業特長和資源優勢,讓他們在新的崗位上當好“戰斗員”“參謀員”“信息員”。

“掛職單位普遍希望掛職干部帶去新思路、新理念、新辦法,這是掛職干部價值的重要體現。要圍繞產學研用重點難點堵點問題,多出好主意、多出金點子,努力讓‘上級盯的事’扎實推進、‘群眾盼的事’取得實效、‘老大難的事’有所突破,讓掛職單位的干部群眾感到你們‘真的不一樣’。”市委組織部主要負責同志叮囑進行雙向掛職的干部人才。

此次,到園區掛職的干部人才,主要從事技術轉移服務、科技成果轉化以及項目合作交流等相關工作,參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全過程各環節;到高校掛職的干部,主要貼近產學研用一線,參與盤活科教資源、構建高校創新生態,積極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協同創新。掛職期間,至少完成1項校企(區)合作項目、科技成果轉化或專利技術轉讓等工作任務。

激勵放手“干” 促進敢為更善成

想,都是問題;干,才是答案。歸根結底一句話,要以實績論英雄。

“高校是科研成果的‘富礦’‘金礦’,我們有很多專利發明、很多知識成果,到了園區可以更好地跟企業對接、跟市場對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真是太便利了!”

天津大學電氣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張濤,到“婆家”經開區科技創新局正式掛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隊“回娘家”,組織“兩家”座談交流。“婆家”介紹經開區產業發展整體情況,“娘家”介紹學院的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和科研成果等情況。

一場“嗑”嘮下來,“兩家”在科技成果轉化、校地聯合研究機構共建及人才培養等多方面達成了合作意向。

不僅如此,張濤還將天大自動化學院近5年來1565項授權技術發明專利信息都提供給經開區科技局,陸續在濱海新區數字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與交易平臺上發布,助推相關技術成果與經開區主導產業需求深度融合。

而到天津工業大學掛職的干部邢友聰,則通過與學校的通力合作,促成了“五個一”碩果——

一個國家間科技合作項目:天津工業大學牽頭的“低碳節能海水淡化及資源化關鍵材料研發及技術示范”項目,通過我國科技部和新加坡國立研究基金會審核,獲得1400萬元中央財政專項資金補助。

一個自貿區首創實踐案例:聯合天津自貿試驗區政策與產業創新發展局、天津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推動在濱海新區開設全國首個離岸創新創業主題的出入境事務服務中心。

一項實驗室核心技術攻關:針對天津市生物醫藥主導產業及濱海新區選取的小核酸細分賽道,組織學校專業團隊與天津全和誠科技公司共同研發高性能金屬有機框架催化劑,申請國家發明專利。

一項尖端技術產業化應用:組織天津工業大學柔性防護材料研發中心與濱海新區萬木輻射防護工程公司和渤海伊絲特制衣公司進行對接,進一步探索“學校出技術、企業出資金、共同拓市場”的共享創業方式。

一系列就業創業促進活動:協助學生就業指導中心組織濱海新區的企業參加天津工業大學2024屆畢業生秋季大型雙選會,共吸引53家濱海新區企業到現場招募人才,包括中國電建港航、華海通信、華峰測控、美騰科技、京東美妝等中新天津生態城明星企業。

掛職掛職,掛的是職,在職就要擔責,不能只是點個卯、簽個到;鍛煉鍛煉,煉的是真金,不是“鍍金”,不能“熱熱鬧鬧一陣子、最后還是老樣子”。

掛職干部人才肩負特殊使命,必須深入思考掛職為什么、需要做什么、能夠留什么,堅持靠作風吃飯、拿實績說話,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真正成為促進高校與園區協同發展的橋梁和紐帶。

在這一場共贏之旅中,高校與園區攜手并肩、相向而行,共赴高質量發展的星辰大海。

來源:天津日報 2023年11月30日 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