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天津師范大學博物館落成開館,這是天津市屬高校中首個文物類型的博物館。
從1959年建立的文物室,到如今的博物館,見證了天津師范大學幾代師生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文化傳承之路。
四萬多元購置收集1800件文物
坐落于天津師范大學校內的博物館建筑面積500平方米,陳列著從新石器時期到近代的800余件文物,其中不乏珍品:器型完整美觀的商代青銅提梁卣、清代乾隆時期青花六方瓶、造型別致的漢代玉翁仲;書畫方面有大眾熟知的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康有為、梁啟超的真跡。







“天津師范大學博物館的前身,是1959年學校歷史系設立的文物室。經過66年來的積淀,今年學校對原展陳空間進行系統性提升改造,建成如今的博物館。”歷史文化學院文博系系主任魯鑫講述起幾代師生“守護文物”的傳承之路。
這段歷程要從上世紀50年代說起,1958年9月10日,天津師范大學前身師范學院正式成立。在籌建歷史系的過程中,任子庸院長認為:“進行歷史教學,不能沒有見證歷史的文物!”經會議討論,決定拿出四萬余元經費用來購置、收集歷代文物,籌建歷史系文物室。
籌建文物室的重任落在時任歷史系主任張貽寶肩上。據張貽寶先生1998年8月10日寫的《關于1959年10月到1963年10月購買文物和后來檢查大概經過的報告》記載,在幾年的時間里,張貽寶帶著幾位青年教師,穿梭于京津兩地的文物市場,購買每一件文物時都反復甄別、討價還價。
當時國家文物部門為了保護文物、防范流失,曾頒令民間不得買賣文物。民間有文物者可向國家指定的文物館、店部門申報,館、店估價以酬,而后館、店可向高校推薦收藏。正是國家的這一政策,使得師范大學得以購得各類文物1800余件(套),成為歷史系文物室的基礎館藏。
這些文物是師范大學的寶藏,也是張貽寶先生一生的牽掛。1999年,病榻上的張貽寶已喪失語言能力,當家人遞上紙筆,老人顫抖著寫下“文物室”三個字,這是老人最后的囑托……
文物“搬家”
多年來,文物被存放在天津師范大學的文物室內,成為“活教材”,對歷史專業的教學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風風雨雨幾十年,這些文物被妥善保護。每次文物室搬遷新址,歷史系師生都會在打包前對文物做一次全面的養護和清潔。在上世紀80年代,文物室所藏書畫也曾經過一次系統的裝裱。
但也是出于對文物的保護,除了供歷史系學生觀摩之外,其他專業的師生很難有機會見到這些藏品。為了讓更多人看到這些珍寶,體現更大的價值,天津師范大學決定建立博物館,將這些藏品對外展示。2025年,學校投入專項資金,開始建立博物館。
“此次博物館的建設共用時131天,現在回想,每一個場景都是難忘的。”天津師范大學歷史學聯合黨委副書記、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張乃和說。
從選址、建新館、展陳設計,建立博物館的每一個環節都由師范大學的領導及師生共同完成。
展館設計由師范大學歷史系的陳晨老師主要負責。陳晨介紹,作為高校內的博物館,更應該體現教育的底色,展館在整體設計上兼具了“館藏、研究、展陳、教學”等職能。和大多社會博物館不同,展館采用明場照明,便于讓觀眾更清晰地觀賞文物。此外,館內每件重點文物均配備二維碼,掃描即可獲取詳細介紹;設置“知識窗”輔助展示,通過圖片等形式拓展文物相關知識;數字沉浸空間里,將名畫做成動畫形式,讓文物“活”了起來……



經過多次調整,展陳設計、布置完成后,將文物遷入新館也是一項“重頭戲”。搬遷前,學校聘請了專業的文物修復公司,對文物進行了系統清潔,在逐件拍攝、登記之后,師生們將文物妥善打包、裝箱,運送到新館,整個過程用時14天。
“文物清理與搬遷過程中,我們在每一件盛裝文物的囊匣中,都發現過不同時期文物的守護者們留下的登錄卡片、交接單據、情況說明等文件。”文史系魯鑫老師說,看到這些已經發黃的歷史檔案,仿佛和守護文物室的前輩們有了一次隔空對話。
梳理文物的過程中,也有很多“驚喜”的發現。魯鑫老師介紹,整理時關注到一件黃色的瓷盤,它被收購于上世紀50年代末,當時被當成普通的唐代瓷器。上世紀80年代,考古隊發掘陜西法門寺地宮時出土了“秘色瓷”,“專家在清理時說,這件瓷盤就是秘色瓷,原來我們學校也有如此珍貴的文物,就像發現寶藏一樣。”

“守護文物”的接力棒
2025年9月,隨著博物館正式開館,天津師范大學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文化傳承之路,又延續到了年輕學生們一代。
博物館的日常維護、講解都由師范大學師生來承擔,學校成立了一個社團,30多名本科及研究生經過篩選加入進來,成為博物院志愿者。每天,學生們排班值守,給博物館做衛生、維持秩序、義務講解……
天津師范大學2023級文博專業碩士研究生張瑀從整理文物開始便參與到博物館工作中,她說,在志愿服務中,對文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對文化傳承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使命感;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大三學生楊甜甜成為講解員,她和老師一起撰寫講解詞,將近3萬字的講解詞背誦熟練,甜甜覺得收獲了太多知識點;一名今年已經畢業的師大學生將幾件重點文物設計成IP形象,開發出系列文創產品……


學生們在為博物館貢獻自己的力量,博物館也為學生們創造了學習和展示空間。館內有一座“一平米博物館”,設為臨時展區,鼓勵學生們自己策展、自己講解,做自己的展覽。同時,博物館計劃定期舉行學術沙龍、研學活動、文博課堂等,向全校師生介紹文物知識,讓師生在近距離觀賞校藏文物的同時,還能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與文化內涵。

未來,天津師范大學還會將文化傳播拓展至校外,定期舉辦面向公眾的文物知識講座、文化體驗活動。設置研學課程,讓中小學生來參觀博物館,或者深入到中小學和社區講解文物知識,發揮高校博物館的輻射作用。
“我們希望博物館的開放可以搭建起校園歷史文化傳承發展與公眾科普教育的新平臺,為天津文化事業發展注入新活力。”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張乃和說。
來源:2025年10月30日 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