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8日,一場承載著近兩百年非遺傳承與藝術創新的文化盛宴——“有相之道”泥人張世家張宇作品展,在天津師范大學圖書館內正式拉開帷幕。此次展覽不僅是泥人張藝術精品的集中呈現,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高校、融入公共美育的重要實踐。本次展覽匯集了46件(套)泥人張彩塑藝術珍品,為師生與市民帶來一場震撼心靈的視覺與文化的雙重洗禮。

天津市版權局為進一步做好天津版權保護與促進工作,推動非遺文化宣傳“進校園”,指導“有相之道”泥人張世家張宇作品展。同時,泥人張世家入選國家版權局公布的第一批版權強國建設典型案例。自開展以來,便備受矚目,此前已在天津大學、上海同濟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天津工業大學成功舉辦,天津師范大學站是其全國巡展的第五站。
本次展覽堪稱一部“立體的泥人張藝術史”,系統性地梳理并展示了從創始人張明山先生、第二代張玉亭先生,到第六代張宇先生的經典力作。漫步于展廳之中,觀眾得以穿越時空,直觀感受六代匠人藝術風格的交融與演變。這些作品題材廣泛,內涵深刻,從歷史人物到神話傳說,從市井民俗到文人意趣,無不栩栩如生,形神兼備。
展出的作品中,不乏載入中國美術史冊的經典名作。創始人張明山先生創作的《清代人物肖像》系列,以其驚人的寫實功力與深厚的人文洞察,生動再現了清代社會的人物風貌與精神氣質。這些作品是泥人張寫實主義的奠基之作,其細膩的紋理處理與傳神的表情刻畫,令觀者仿佛可觸那個時代的呼吸與脈搏。第二代張玉亭先生的《吹糖藝人》,則以詼諧生動的造型,精準捕捉了清末民初天津街頭巷尾的民俗風情,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與人文關懷。而長達數米的彩塑組雕《鐘馗嫁妹》,更是以其宏大的敘事場面、夸張而富有戲劇性的人物造型,展現了泥人張藝術在處理復雜題材上的超凡能力,鬼魅世界被賦予了人間的喜怒哀樂,極具藝術感染力。
作為展覽的核心人物,第六代泥人張張宇先生的作品,在繼承家族“觸手成像”的絕藝之余,更融入了現代審美與個人思考。其作品《魯迅》深邃凝重,刻畫出這位文學巨匠“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錚錚風骨;《漁樵問答》則意境悠遠,通過兩位山野高人的形象,探討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隱逸與智慧的哲學命題;《紫氣東來》與《忠義千秋》等作品,則分別以祥瑞寓意和歷史人物為主題,展現了泥人張彩塑在色彩運用與人物氣質塑造上的至高境界。
除了精美的彩塑原作,展覽還通過豐富的書籍刊物、歷史圖片、明信片等文創衍生品,構建了一個立體化的敘事空間。這些展品生動地勾勒出泥人張世家六代父子衣缽相傳、匠心堅守的近200年風雨歷程,讓觀眾不僅能看到藝術的“果”,更能理解傳承的“因”。正是在這種代代相繼、精益求精的“有相之道”中,一團樸素的泥土被賦予了永恒的藝術生命。
據悉,本次展覽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的大力支持下,由天津師范大學與天津泥人張美術館聯合主辦。雙方強強聯手,整合學術資源與藝術資源,為展覽的成功舉辦提供了堅實保障。天津師范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一直以來,天津師范大學始終致力于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注重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將如此高規格的非遺展覽引入高校,旨在搭建一個高端的美育平臺,讓青年學子能夠零距離感受中華優秀傳統工藝的魅力,從而增強文化自信,激發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意識。
“有相之道”泥人張世家張宇作品展在天津師范大學的舉辦,不僅是一次藝術的展示,更是一場深刻的文化對話。它讓沉睡于博物館中的瑰寶“活”了起來,走進年輕一代的視野,為非遺的當代傳承與創新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覽將持續至12月18日,誠邀廣大市民及藝術愛好者前往參觀,走進泥人張的藝術世界,感受中華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共同見證這場跨越時空的非遺傳承之旅。
來源:2025年11月18日 中國日報網
鏈接:https://tj.chinadaily.com.cn/a/202511/18/WS691c49cba310942cc49922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