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通訊員 單一鳴)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年之際,生命科學學院“山海‘碳’索”實踐團先后奔赴天津市薊州區八仙山風景區、古強峪村,山東省煙臺市月亮灣、養馬島風景區,開展“文化+生態”實踐活動。實踐團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目標,創新設計生態主題手工體驗,聯動當地黨支部與群眾,在山海之間書寫文化賦能生態保護的青春答卷。






文化傳承創新:讓非遺煥發時代生機
實踐團深挖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在天津薊州區八仙山,隊員們跟隨專業教師辨識中藥材,親手制作兼具藥用價值與藝術美感的中藥香囊,同時將生物多樣性知識融入傳統剪紙藝術,創作完成“中藥圖譜”系列剪紙作品。在煙臺,團隊聚焦海洋生態保護,回收海洋廢棄物并將其清洗、剪裁、彩繪后改造為膠東魚燈,不僅重現“燈影映海”的非遺魅力,更以青春實踐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時代內涵。




生態保護實踐:構建山海雙線行動網絡
實踐團構建“山海雙線”實踐模式,推動生態保護理念落地生根。在八仙山,團隊系統完成十余種藥材標本采集,建立包含基礎信息、形態特征、功效的數字化生態檔案,為當地藥材資源保護提供數據支撐;在煙臺海岸線,團隊組織“凈灘行動”,并通過垃圾分類科普、海洋生態保護宣講等形式,向沿岸群眾講解海洋污染危害及防治知識。




黨建引領共建:打造鄉村振興新范式
實踐團與古強峪村黨支部深度合作,舉辦“剪紙生花承文脈 藥香沁潤八仙山”生態文化體驗活動,邀請當地村民共話生態保護與發展。團隊成員系統展示了在八仙山采集制作的生態標本和創意剪紙圖譜,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詳細解讀當地豐富的生態資源和文化底蘊。活動現場特別設置了中藥香囊制作體驗區,村民們親手參與制作蘊含道地藥材的香囊,在互動體驗中深入了解家鄉資源價值。這種將文化傳承、生態保護與產業培育有機結合的創新模式,正在當地逐步形成“以文促保、以保帶產、以產興村”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徑,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山海‘碳’索”實踐團通過創新“文化+生態”模式,不僅讓傳統技藝在當代生態保護中煥發新生,更探索出一條“青年引領、多方聯動、文化賦能”的生態保護新路徑,團隊成員表示,未來將繼續深化項目成果,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照片由生命科學學院提供
編輯:張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