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通訊員 李倩 吳珊珊)7月7日至13日,天津師范大學聚焦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核心命題,成功舉辦暑期“教研周”活動。在教務處有力統籌下,相關部門與各教學單位協同聯動,緊扣思政能力建設、專業優化調整、培養方案重構、教學大綱修訂、課程改革創新、教師能力躍升及質量保障強化等關鍵環節,開展有組織、系統化的深度教研,為全面提升育人實效注入強勁動能。
鑄魂·思想引領
各學部(院)通過專題培訓、案例學習、主題黨課、思政研討等,引領教師實現多維度思政育人能力提升。教育學部學習傳達田本娜先生表彰大會精神,圍繞貫徹落實“教育家精神”展開熱烈研討;法學院組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學習,強化廉潔從教意識,筑牢“法治中國”建設者的職業信仰;經濟學院開展《堅守初心使命》主題黨課、《習近平經濟文選》專題培訓等,提升教師“經世濟民”的思政素養和職業擔當;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開展課程思政主題教研,著力引導學生理解技術創新的中國話語權;生命科學學院設計微生物技術在“雙碳”目標中的應用案例,探索專業課與思政教育創新融合路徑。教師們在思想淬煉與專業實踐中,逐步實現從“知識傳授者”向“價值引領者”的深刻轉型。

筑基·育才藍圖
教研周期間學校分組召開2025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專家論證會,邀請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天津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的權威專家來校指導,分別結合師范類、人文社科類、理工類專業特點,對培養方案進行全面點評,就人才培養方向設置、課程體系優化、課程內涵建設等多個維度提出完善意見。各學部(院)結合論證專家意見,召開30余場培養方案修訂和專業建設改革研討活動,校領導、教師、學生及管理人員等多群體廣泛參與。研討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天津市特色產業鏈需求,重點圍繞課程結構重組、實踐教學強化、AI素養能力養成等展開,為本科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深化提供行動方略。

破壁·教學革新
以AI技術賦能、教學方法創新、跨學科融合、產教協同為重點的教學革新行動在教研周全面鋪開。計信學院聯合電通學院開展人工智能通識必修課集體備課活動,外國語學院針對“AI+外語”主題開展課程建設研討,新聞傳播學院將智能算法深度融入教學內容,“1+N+X”人工智能課程體系不斷完善;管理學院探索引入PBL、模擬實訓、AI輔助教學、協同編程、行業仿真等先進教學手段,生命科學學院大力推廣問題導向式教學,構建互動性和實踐性強的新型教學模式;文學院創建“實踐教學工作坊”,打通文學創作、語言教學與數字技術壁壘;歷史文化學院采取“微話劇+結構化辯論”教學模式,破解“低頭族”困局;美術與設計學院大力推廣設計系“畢設服務地方”模式,推動跨專業產學研合作;多個學院與行業企業共建實踐基地,將行業企業導師、真實實訓項目等引入課堂,各類創新實踐有效激發教學活力與效能,為構建面向智能時代、適應未來需求的高質量育人體系注入變革性驅動力。

賦能·師者成長
各單位以精準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核心,打造多維賦能平臺。教務處精心舉辦教學改革專題培訓,解碼前沿教學理念與實踐范式,引領教師把握育人變革新方向。教育學部舉行教創賽國賽參賽選手經驗談,深度解析備賽要訣與創新精髓;管理學院組織召開青年教師成長總結會,系統謀劃發展路徑;外國語學院通過“教授傳經”與“青教問道”雙線交流,重點推進“傳幫帶”育才機制與“青年教師淬煉計劃”落地生根;文學院特邀山東大學權威專家來校,圍繞新文科建設作前瞻性主旨報告;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教師現場觀摩天津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比武,汲取金課設計精華。多場跨院系教學經驗深度分享會薈萃優秀教育智慧,以先進理念碰撞與創新方法互鑒助力教師全面成長。

淬煉·質量閉環
圍繞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過程閉環管理與常態保障,各學部(院)系統部署、多措并舉。舉辦工程教育認證培訓會,引領工科專業開展質量導向的專業內涵建設;以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提升為抓手,全面開展自查,通過嚴格執行全鏈條管理流程,確保各環節質量可控、標準統一;面向教學管理隊伍舉辦專題培訓,聚焦教學運行規范、課程計劃執行、教務系統操作、教學檔案管理、監考排課機制等關鍵環節,有效提升教學管理質量與效能;召開教學督導工作總結及意見反饋會,充分發揮督導組“質檢員”與“教練員”作用,基于系統化聽課、常態化巡課、教改項目評審、大創項目指導、試卷審閱、競賽輔導及論文抽檢等過程監督,深度剖析各教學環節暴露的共性及個性問題,提出系統化改進建議;開展考風學風教風建設研討及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分析工作,系統梳理評估結果與問題癥結,為精準施策、明確持續改進方向提供重要依據,助力質量保障閉環高效運行。

自2019年建立常規教研與集中教研“雙線協同、深度融合”的長效機制以來,學校教學研究活動日益制度化、規范化。這一機制強力支撐了教師教學能力階梯式成長與專業素養持續精進,為本科教育的轉型跨越與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根基。立足新起點,學校將持續深化教研模式創新、拓展內涵維度,驅動教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奮力攀登卓越人才培養新高地。
照片由教務處提供
編輯:孟宏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