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通訊員 李倩 紀亞寧)為推動我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進一步探索和實踐人工智能賦能課程教學的新路徑,2月27日下午,學校舉辦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工作坊“AI賦能教學”專題培訓。本次培訓特邀南開大學計算機學院趙宏教授,聚焦人工智能對教育教學帶來的深刻影響,深入解讀了關于課程重構與AI賦能教學方面的獨特見解與創新實踐。

趙宏在培訓中系統探討了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提出基于POT-OBE(問題導向成果導向教育)和5E教學范式的課程重構新模式,通過豐富的案例展示了AI如何成為教學過程中的有效助手,從而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創新思維的過程中獲得更深層次的認知與能力。趙宏表示,AI并不是要取代教師,而是要協同教師一起構建更具互動性和創意性的教學環境,即“教師是編劇,學生是主演,AI是伙伴”的教學理念。在“人工智能與創新”通識課程建設實踐經驗的介紹中,趙宏倡導師生共同參與到教育創新中,通過跨學科融合與創新性問題求解,培養學生與AI的協同合作,讓AI成為激發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強大動力。



培訓后,老師們紛紛表示收獲頗豐。我校督導組專家張筱偉對趙宏教授提出的全新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產生了深刻共鳴,認為這是迎接AI時代到來,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教學模式重構應有的態度。張筱偉談道:“講座中,趙老師多次提到‘第一性原理’‘問題邏輯認知模式’以及‘創新能力’,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向。尤其是‘問題邏輯認知模式的成果導向教育’(POT-OBE),為解決‘知識累積’到‘解決問題’的轉變提供了方法論支撐,這不僅引發了我們對教育的本質、基本問題的深刻反思,也使我們重新思考在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與能力。”
作為教學創新大賽的參賽教師,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系副主任梁妍對AI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尤為關注,她深刻地感受到教學創新需回歸教育本質,她談道:“在新工科人才培養中,須以提升解決問題能力為核心,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索,培養高階思維與創新能力。未來,在教學創新實踐中,我將結合計算機專業課程的特點,形成適合我校學生特點的‘AI賦能教學’方案,借AI助力認知支架設置、復雜情境模擬,讓師生共同成為‘技術的主人’,以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要。”
地理學部副教授賀夢璇談道:“授課多年,我一直困惑如何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今天聽到了趙老師的分享,我受益匪淺且豁然開朗,教學需要從傳授知識型的認知導向轉變為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認知導向。趙老師的5E的授課方法也對我有很大啟發,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努力踐行5E方法,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提升教學效果。”
許多參與我校人工智能課程改革試點課程的教師積極投入到本次培訓中,教育學部教育技術系副教授馮友梅深受啟發,“作為學校AI賦能教學試點課程的參與者,趙宏教授的講座讓我深刻意識到課程建設中的關鍵問題。在‘道’與‘法’層面,學生在‘擁抱’AI之前,必須先打好低階能力的基礎,否則高階能力將缺乏支撐,無法真正發揮作用。這讓我認識到,雖然AI可以提供強大的學習支持,但如果學生過于依賴AI的自動化回答,可能會削弱其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課程設計中,我需要確保AI的使用不至于取代學生的思考,而是作為輔助手段,推動學生逐步構建完整、系統的知識結構,實現從低階到高階能力的有機銜接。這一思考將為我未來在AI賦能教學領域的探索和實踐提供重要的方向。”馮友梅在培訓后表示。
本次培訓吸引了我校各學部、學院的教師踴躍參加,接下來,工作坊將繼續邀請國內知名高校教師,為老師們持續提升教學能力、促進課程教學改革提供支持與指導。
照片由教務處提供
編輯:孟宏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