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通訊員 上官萌萌)近日,數學科學學院“科學與人文系列講座”在博理樓B103舉行。中國科學院大學王廣超教授以“物理學名詞moment中文譯名之創制及變遷”為題作報告。科學技術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郭龍健主持報告會,科學技術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數學科學學院、教育學部師生代表20余人參加。

王廣超教授的報告分為三部分:Moment這一概念的歷史淵源、中文譯名“矩”和“能率”創制的過程以及“矩”何以最終取代了“能率”。報告從物理學中的moment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開始,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亞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再經伽利略和歐拉的改造以此描述和度量轉動效果,直到19世紀moment已成為西方物理教科書的基本概念。王廣超教授接著講述了moment中文譯名的創制歷史,較早出現在晚清以惠威爾《基礎力學教程》第5版為主要底本的《重學》中。20世紀初,隨著大量日譯物理學教科書的出現,日譯名詞“能率”被廣泛接受。面對日譯名詞在華泛濫的局勢,以嚴復為代表的中國士人努力地鑄造新詞以為回應。受其影響,伍光建在早期創建了一些物理學名詞,在《力學》中將moment譯為“矩”,但未受重視。王廣超教授指出,民國頭20年的物理學教科書基本采用“能率”譯名。二十世紀30年代,科學名詞審查會確定moment的譯名為“矩”,此后“能率”逐漸被“矩”替代,載入國立編譯館審定的《物理學詞匯》,成為“moment”的標準譯名。王廣超教授以微觀歷史著手,反映出近代國人在主動學習和吸收西方科學知識方面的獨特路徑,體現科學家、學術團體和學術機構對于促進科學知識的介紹和移植的重要意義。
講座結束后,現場師生就物理學moment譯名與數學史研究以及現代數學中矩的定義之間的關系、如何對物理教科書做研究、師范科技史教育研究等問題與王廣超教授進行了熱烈討論。整場講座,王廣超教授以生動而翔實的語言講述了moment中文譯名的創制、變遷,從案例研究、具體問題出發到深遠而寬廣的歷史視野下科學的發展,增進了聽眾對物理學名詞演變的認識,并對物理學史方向研究生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王廣超,科技史博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天文學史、物理學史的研究工作。在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自然科學史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等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著有《明清之際中國天文學轉型中的宇宙論、計算與觀測》(人民出版社,2024)和《中國近代中學物理學教科書研究》(2022,廣西科技出版社)。
照片由數學科學學院提供
編輯 :張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