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通訊員 劉兆文)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推動文化傳承發展上善作善成,持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營造濃厚學術氛圍,近日,由黨委學工部主辦、文學院承辦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在京津冀教師協同發展創新中心小報告廳舉辦。天津作協原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天津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作家王松受邀主講。天津市政府參事室(天津市文史研究館)黨組成員、文史業務處處長聶欣林,文史業務處副處長張心怡,校黨委學生工作部部長李青,圖書館館長孫立田,數學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彭永剛,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胡中華,文學院黨委書記李靜、院長趙利民、副院長周寶東、文學院教授盧翎出席活動,文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魏晉雪主持活動。文學院師生代表共200余人參加。

王松作為我校數學科學學院校友,始終心系教育事業,對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念茲在茲。宣講開始前,王松將其所著8部作品贈與學校圖書館、文學院和數學科學學院,旨在支持我校持續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圖書館、文學院、數學科學學院有關負責同志接受贈書。圖書館館長孫立田代表受贈單位為王松頒發捐贈證書。
王松以“關于小說的幾個可能性”為題,結合漢語言的獨特性以及其作品中展示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具體形式,講解了小說創作過程中豐富的文化闡釋空間。他談道,小說必須有一個好故事,有了好故事才能打動讀者,在題材選擇上,要盡量貼近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才能讓故事更加生動飽滿;在情節構建上,要讓故事在接地氣的同時不失“輕盈”,才能讓敘述和形象的塑造更為真實自然;在細節處理上,他認為細節是故事的“翅膀”,好的細節處理可以讓故事更加靈動且富有生命力。王松特意提到了小說語言的獨特性所在,認為中文的精妙是其他語言所不能表達的,中國作家在文字中蘊藏的深厚內涵是其他語言無法翻譯和傳達的。他的小說中運用了大量獨特的口語化表達展示眾生百態,體現出作家深切的人文關懷與歷史洞察力。最后,王松憑借其扎實的數學專業背景提出了別具一格的“莫比烏斯環”敘事,全知視角和內知視角的反轉銜接形成了一個無限往復的敘事空間,取得了1+1>2的藝術效果。

趙利民談道,在當下,現實主義方向的文學創作不能踱步不前,而是應當在思考過程中不斷推進。王松的許多作品都展現出作家對于現實生活的思考與叩問,這正是其不斷追求創新、闡釋時代精神的體現。同時,王松的許多作品充滿了天津的“煙火氣”,反映出津派文化的“市井百態”,是當下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重要指示精神的有效途徑,是以文學推動文化傳承繁榮發展,進一步增強城市吸引力、激發文化創新力的生動寫照。

此次活動同時也是第十八屆“中華文化節”開幕式。中華文化節是文學院的文化品牌項目,迄今已走過十八年的歷程。歷年來,文學院通過舉辦“中華文化節”系列活動,旨在引導師生激發愛國主義精神,深化民族自豪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力量。從“萬象歸春”京劇游園會,到“國粹流芳”文藝演出;從“文承千載”新生杯征文比賽,到本次作家王松主題講座,文學院持續深入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讓更多師大學子在字里乾坤中博采眾長,在國風戲韻中傳承國粹,在經典著作中與深邃思想同頻共振,不斷堅定文化自信、厚植愛國情懷。
王松,曾任中國作協第八、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著協第一屆理事、天津市作協第四屆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客座教授;現為天津文史研究館館員。曾在國內各大文學期刊發表大量長、中、短篇小說,出版長篇小說單行本和個人作品集數十種,迄今發表、出版文學作品近兩千萬字。代表作有短篇小說《扶桑的低語》《雪色花》《本色》等;中篇小說《數學系的大學生們》《紅汞》《紅風箏》《紅梅花兒開》《雙驢記》《哭麥》《紅駱駝》等;長篇小說《爺的榮譽》《暖夏》《熱雪》《煙火》等。作品曾多次登上中國小說學會年度排行榜,在國內被選入近百家選本,并數十次獲得各種文學獎項。長篇小說《暖夏》和《熱雪》分別被評為年度“中國好書”,2021年被中國作家出版集團授予“優秀作家貢獻獎”;中篇小說《紅駱駝》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
照片由文學院提供
編輯:孟宏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