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學院消息(通訊員 金明昊)“為了保證下流河北省地區不遭受更嚴重的災情,村里決定從這里掘開一個口子讓洪水泄出去,但是這樣一來,水就進到了我們的大棚和菜地。不過,黨的政策好,補貼都到位了。”駐足在災后重建的堤壩上,第六埠村村民眼含熱淚地向師生介紹道。面前是三條河流的交匯處,河道里還有被折斷的樹枝,去年夏天受極端降雨影響,海河流域攜帶泥沙的洪水不斷下泄而來,第六埠村的1萬多畝田地、2000多個大棚被淹沒。在村民們動情地講述中,同學們深切感受到黨的堅強領導是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定海神針”。

近日,馬克思主義學院師生代表走進天津市西青區第六埠村,追尋總書記的足跡,以沾泥土、接地氣的方式上了一場生動的思政課。
把思政課現場教學搬到田間地頭,這是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五周年之際,深入推進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重要講話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生動實踐。
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臨的蔬菜大棚里,學院思政課教師王春和同學們一起討論辨認蔬菜品種,并向同學們介紹第六埠村近幾年高質量發展的情況,與同學們討論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意義,王春表示,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學習不能僅停留在理論上,更要深入鄉村一線進行調研實踐,進一步深刻領悟鄉村振興戰略的磅礴偉力,立志為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
行走于青蔥麥田,同學們詳細了解了村民修復災毀農田和農業設施的工作,村民以“水退一畝,耕進一畝”為原則,改種和補種冬小麥、蔬菜等農作物,快速高質量的完成了災后修復工作。與農民群眾的交流就是從書本上的理論走到實踐的過程,是多讀“無字之書”的實際行動。

漫步在第六埠村紅磚碧瓦的院落之中,同學們念起習近平總書記的“金句”。作為未來的思政課教師,同學們紛紛表示,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做到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在專業上深入學習,在思維上開拓創新,在實踐中磨煉技能,成為有信仰、講信仰的人。

2022級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學生譚一波說:“這樣的課堂非常解渴,把理論和道理講活了,不是沒有生命地干巴巴地講授。我一定按照總書記的要求,以我的老師們為榜樣,把這門關鍵課程學好、講好。”
學院學生理論宣講團成員楊子辰表示,我們今年的宣講任務之一是沿著總書記視察天津的足跡,用青言青語把黨的創新理論講深講透。今天我對宣講內容有了新的感悟,回去后要進一步完善講稿,把學習收獲帶到社區、中小學校,把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落實到津沽大地。
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馬克思主義學院將持續推進思政課學理性與實踐性相結合、針對性和實效性相結合、主動性和創造性相結合,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
照片由馬克思主義學院提供
編輯:張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