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學院消息(通訊員 付博菲)近日,生命科學學院邀請廈門大學王傳超教授在“人類起源發展與生態文明”科普講堂做線上科普講座,題目為《古基因組學視角下的東亞人群起源和遷徙歷史》。王傳超教授是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國家級人才稱號獲得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福建省高層次A類人才。


王傳超教授講述了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農業人群在遺傳上是藏緬人群和漢族的共同祖先人群之一,隨著人口的擴張帶動人群遷徙流動,在中國北方傳播農耕、漢藏語言和相關技術;2000-3000年前中國臺灣的古人與大陸侗臺語人群有緊密的遺傳關系,南島語人群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來自北方農業人群的基因混合影響,南島和侗臺的祖先人群向南擴張,傳播南島語和侗臺語,并對南亞語人群有遺傳貢獻。他們用古人基因組數據確證了臺灣南島語人群與大陸壯侗語人群同源,漢族人群與藏族人群同源,以古基因組證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王傳超教授的講座內容豐富,條理清晰,知識新穎,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在場師生受益匪淺。
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閆春財介紹說,學院一直高度重視科普工作,圍繞科普工作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人類起源發展與生態文明”科普宣講團自今年成立以來,舉辦科普講座、下社區科普宣傳活動、天津自然博物館科普宣講活動共計8次,發放科普活動宣傳冊500多冊。在這些科普活動中,學生進一步豐富了科學理論和知識,提升了科學素養和求異思維,增強了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也在走進大眾傳播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同時,講述了天津師大人的科普故事。
照片由生命科學學院提供
編輯:艾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