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通訊員 陳乾坤)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民族工作與文化工作的重要論述,8月4日至11日,天津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小石榴”推普實踐團以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紐帶,跨越津疆兩地,開展了一場富有成效的多維社會實踐。為系統梳理實踐成果,9月12日,實踐團舉辦專題匯報會,全面展示了社會實踐期間取得的豐碩成果與寶貴經驗。

7月初,在赴疆前夕,實踐團在津率先啟動“紅色基因筑基行動”。成員們走進中共天津歷史紀念館,通過觀看周恩來同志親筆批示的重要文件、感受平津戰役震撼的復原場景等歷史見證,深刻感悟紅色政權、新中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來之不易,汲取信仰力量,淬煉初心使命,深刻認識到服務國家戰略、促進民族團結必須傳承紅色基因,心懷“國之大者”,為赴疆實踐筑牢精神根基。

實踐團抵達庫爾勒后的首項實踐,即深入庫爾勒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廳與民俗博物館,進行沉浸式文化溯源與認同培育。緊隨其后,團隊奔赴胡楊林園,躬身踐行“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扎根邊疆、甘于奉獻”的新時代胡楊精神,堅定了實踐團成員以推普促進民族團結、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青春志向。


帶著對文化根基的深刻理解,實踐團的目光投向庫爾勒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在香梨飄香的果園和廣袤的智慧棉田,成員們詳細考察特色林果品牌建設與智能化管理體系,深入了解到國家通用語言是打通電商渠道、助力農產品“出疆入津”的市場密鑰,更是普及智能灌溉技術、培育新型農民的核心工具。

實踐團深入普惠鄉基層,扎實開展“一對一”結對推普行動。成員們與村民圍坐交流,針對日常溝通、子女教育、政策理解及農產品銷售四大需求,精準開展從基礎用語到交易術語的“滴灌式”輔導,切實提升村民語言應用信心。實踐團還同步發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手冊,生動傳遞“語言通,則心更近;心相通,則力相融”理念,讓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成為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的情感紐帶。

帶著從津門汲取的紅色力量、對新疆歷史文化的深度認知、對產業發展的深入思考以及對胡楊精神的深切感悟,實踐團將理論認知與實踐熱情下沉至普惠鄉社區,精心打造“童心課堂”,以趣味推普點燃兒童學習熱情。活動寓教于樂,顯著提升兒童普通話能力,深植愛國愛疆、求知求真的種子,為鄉村培育未來希望。

“小石榴”實踐團以紅色基因為精神引領、天山多元文化為根基、胡楊精神為風骨、推普工作為實踐橋梁,行程萬里踐行“語言相通則心靈相通,文化相融則力量相融”的核心要義。在新疆基層的深度服務中,學子們不僅深化了國情認知,更砥礪了意志品格,升華了家國情懷,實現了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綜合目標。未來,團隊將持續扎根基層,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與各族人民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奮力譜寫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時代新篇章。
照片由外國語學院提供
編輯: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