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通訊員 于淼)10月29日是馬克思主義運動先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同志誕辰136周年紀念日。10月28日,政治與行政學院師生走進北洋法政學堂李大釗天津求學遺址紀念館開展紀念活動,進行了一場特殊的青春奔赴,與李大釗先生展開了一場關于理想、信仰與擔當的深情“對話”。

北洋法政學堂是李大釗先生早期思想孕育和形成的重要搖籃。師生們跟隨講解員,步入《鐵肩擔道義·熱血潤山河——李大釗與天津》主題陳列展。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珍貴文獻,都在無聲地訴說著青年李大釗在天津求索真理、揮斥方遒的崢嶸歲月。博士生黨員鹿曉東帶領大家全面回顧了李大釗先生的革命生涯,為這段歷史注入了當代的回響。

在“津門青春法政初心”李大釗北洋求學歲月讀書會上,三位黨支部書記帶領大家齊聲誦讀《青春》選段,瑯瑯書聲匯成一片鏗鏘有力的聲浪,在古樸的梁柱間回蕩。這是當代青年用最真摯的聲音,向百年前的“青春”宣言作出的最有力的回應,是紅色基因在血脈中奔騰不息的有力證明。


十名學生黨員化身“思想引航員”,依次領讀了《登樓雜感》、《言治》月刊《大哀篇》、《〈支那分割之運命〉駁議》、《隱憂篇》與《大亞細亞主義》五個李大釗先生早期撰寫的篇目,清晰地勾勒出了他從“憂國憂民”的深沉情懷,到最終找到馬克思主義真理,并將個人理想與民族解放事業緊密結合的信仰軌跡。
師生黨員心潮澎湃,紛紛表達傳承之志、踐行之諾,展現了以“青春之我”接續奮斗的信念與決心。”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王曉博寄語青年黨員,要以李大釗精神為指引,勤學創新,錘煉品德,將“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融入個人追求。博士黨支部馬晉龍同學感慨道:“我深知今日之‘道義’是對國情的深刻洞察,‘文章’是經世致用的學術堅守。李大釗先生的信仰與擔當,當是我輩治學路上永不褪色的坐標。”當指尖拂過斑駁的墻垣時,中共黨史研究生黨支部的焦俊雯動容地說:“歷史從不是紙頁間的鉛字。我們要用腳步丈量先驅的道路,讓先生求索的光,在我們這代人的講述里繼續明亮。”社會學研究生黨支部的周子霆堅定表示:“‘青春之我’的吶喊穿越百年,依舊振聾發聵。我們將篤行不怠,讓青春在為國為民中綻放!”

立足當下賡續血脈,更展望未來務實合作。學院還與河北區鐵東路街道就黨建共建深入交流,未來將在“青年志愿者賦能社區紅色資源利用與開發”項目上深化合作,共同讓李大釗先生的精神遺產在服務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中綻放新的時代光芒。
照片由政治與行政學院提供
編輯: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