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通訊員 陳潔)為紀念李大釗同志誕辰136周年,探尋李大釗同志革命足跡、感悟其“鐵肩擔道義”的崇高精神,近日,天津師范大學地理學部與河北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聯合開展黨建聯學共建活動,組織黨員、入黨積極分子、青馬學員共同走進北洋法政學堂舊址,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現場黨課。


活動伊始,師生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參觀了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北洋法政學堂。通過細致生動的講解,大家深入了解了北洋法政學堂這一中國近代法學與政治教育的重要發源地,不僅是學術的殿堂,更是一片革命的沃土。革命先驅李大釗先生曾在此求學,并深受其史地教員、革命家白毓昆先生的深刻影響。白毓昆先生作為中國第一個地理學術刊物《地學雜志》創刊人,其“地理學救國”的實踐精神與革命情懷,深刻啟發了青年李大釗,推動李大釗將地理知識與國家命運、民族前途緊密相連,逐步確立起“鐵肩擔道義”的崇高志向。李大釗等先輩的革命足跡與精神血脈,為這座百年學府注入了深厚的紅色基因,也成為激勵后人不懈奮斗的寶貴財富。


入黨積極分子商華瑩同學在參觀北洋法政學堂后說到:“在課本上,這些建筑更像是歷史符號,遙遠而崇高,但站在法政學堂的教室里,看著這里的磚墻,我仿佛能感受到百年前仁人志士熱血澎湃,為民族獨立奔走呼號的場景。尤其是聽到白毓昆老師不僅教地理,更用地理知識來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叫‘經世致用’。地理知識不再是冰冷的坐標和等高線,而是與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存亡緊密相連。這種從‘知識’到‘信念’的升華,是只有在實地才能獲得的深刻體驗。”

參觀結束后,河北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張蕊結合地理學科的紅色基因與當代生態保護使命,為現場師生帶來一堂融合歷史傳承與專業實踐的科普思政課程。“如今,做好水質監測、流域治理,正是對‘鐵肩擔道義’精神的當代踐行,是把紅色基因轉化為生態文明建設實際行動的具體體現。”張蕊從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際出發,系統介紹了天津市在生態環境保護與監測方面的主要工作,特別講解了海河流域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的進展,通過翔實的數據與案例,生動闡釋了地理專業在服務區域生態安全、推動綠色發展中的責任與擔當,引導師生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把愛國情懷融入地理研究與生態保護的實踐中,為建設美麗天津貢獻力量。

此次聯建共建活動,不僅是一次歷史文化的浸潤之旅,更是一次地理知識與生態保護意識的深化之旅,進一步強化了師生的專業認同與社會責任感。下一步,地理學部與河北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將繼續深化合作,依托聯建共建平臺,推動地理科學研究與生態環境治理實踐更緊密結合,共同為天津市及海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照片由地理學部提供
編輯:張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