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通訊員 陳潔)為幫助2025級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科學規劃學業生涯,及早點燃科研夢想,地理學部于10月29日舉辦師道·師說系列講座--“錨定航向,逐光而行:給大一新生的大學規劃指南”專題分享,特邀天津師范大學京津冀生態文明發展研究院張振卿老師擔任主講嘉賓。地理學部黨委副書記劉亮主持活動。

破除迷茫:從“被動學習”到“主動規劃”
講座伊始,張振卿老師直擊新生普遍存在的迷茫與困惑,指出大學是人生中最為關鍵的探索與成長期。“大學四年,不是你過了多少天,而是你如何利用每一天。”張振卿老師強調,新生應盡快完成從中學被動接受到大學主動求索的思維轉變,將“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他從目標管理、時間管理、資源管理三個維度,詳細闡述了如何制定個性化的學業規劃,鼓勵同學們在保證學業成績的同時,積極參與科研活動,實現全面發展。

點亮燈塔:科研并非遙不可及,啟航正當其時
本次講座的核心亮點在于將“科研”的概念,提前引入新生的視野。“科研不是大三大四學生的專利,大一是播下科研種子的最佳時機。”張振卿老師以親身經歷,總結了地理學兩大魅力:一是田野工作的樂趣,在采樣中親身感受自然與人文;二是科研工作的成就,其成果能夠服務社會、為國爭光,創造實實在在的價值。他以塔克拉瑪干沙漠形成時間、三江平原沼澤濕地演化等研究為例,拆解科研思路與方法,強調科研并非晦澀難懂,打消新生對科研的“神秘感”,鼓勵新生增強科研信心。
張振卿老師向新生們介紹了學部先進的科研儀器與實驗室資源,鼓勵大家積極利用,為成長賦能。隨后,他分享了多位優秀學生的培養案例——這些榜樣從大一起步,深耕科研,既能在高水平學術期刊發表成果,又能在國內重要賽事斬獲獎項。這些身邊的榜樣,極大地激發了新生們的學術熱情與進取心。

互動踴躍,夢想啟航
在互動環節,同學們圍繞“如何平衡學業與科研時間”“如何選擇第一個科研方向”等問題積極提問,張振卿老師一一給予了耐心細致的解答。現場思想的火花不斷碰撞,掌聲陣陣。本次講座如同一場及時雨,為站在新起點的同學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來自2506班的張同學在會后感慨:“原本以為科研離我們很遙遠,聽完講座才發現,只要主動規劃、敢于嘗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探索者。我對自己的大學四年充滿了期待!”

張振卿老師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并作為骨干成員參與多項國家級重點研發計劃,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WRR》《Catena》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SCI論文二十余篇,并獲得授權專利5件,在科研理論與實踐方面均具備豐富的指導經驗。他以自身的科研歷程與育人經驗為藍本,為初入校園的新同學們繪制了一幅清晰而富有遠見的“大學成長路線圖”。后續,學部將持續為本科生參與科學研究提供平臺與支持,助力每一位學子在大學的星辰大海中,錨定方向,乘風破浪!
照片由地理學部提供
編輯:張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