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師范大學心理學部白學軍教授(通訊作者)和博士生譚秀娟(第一作者)等共同撰寫的論文《閱讀方式和學習次數對中文詞匯的產生效應影響的發展研究》和《發音動作和聲音在產生效應中的作用:基于fNIRS的研究》在《心理科學》2022年第3期、第4期發表。
產生效應(production effect)指朗讀的記憶成績要好于默讀的。目前產生效應的研究主要以大學生為被試,對其他年級學生群體的關注較少;并且未分離發音動作和聲音在產生效應中的作用。
論文一《閱讀方式和學習次數對中文詞匯產生效應影響的發展研究》以小學三年級、小學五年級、初一、初二和大學生為被試考察了中文詞匯產生效應的發展特點。結果發現:朗讀的記憶成績在小學五年級趨于成熟;默讀的記憶成績在初二年級趨于成熟;初一學生的產生效應與大學生的無差異;產生效應不會受到編碼強度的影響。研究結果支持產生效應的特異觀。
為了進一步說明發音動作和聲音在產生效應中的作用,論文二《發音動作和聲音在產生效應中的作用:基于fNIRS的研究》以語篇為材料,采用fNIRS技術考察了大學生朗讀、唇讀和默讀三種閱讀方式時的記憶成績和大腦激活模式。結果發現:朗讀和唇讀的記憶成績顯著高于默讀的;朗讀和唇讀時在初級運動皮層、布洛卡區和威爾尼克區的激活程度均顯著大于默讀時;朗讀時在威爾尼克區的激活程度顯著大于唇讀時。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閱讀學習語篇時,發音動作相對聲音在產生效應中的作用更大。
該研究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8JJD190001)和全國文化名家人才項目的資助。
文章鏈接:http://www.psysci.org/CN/Y2022/V45/I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