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張獻忠教授與其研究生尹金秀合作撰寫的論文《明代儒生棄舉從醫現象略論》在《江西社會科學》2022年第1期發表。該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明代科舉考試用書與思想文化互動關系研究”(21BZS009)的階段性成果。
該論文以明代儒生棄舉從醫現象為中心,探討了這一現象發生的社會背景、具體原因及由此帶來的影響。明代科舉制度興盛發展,“學而優則仕”成為大部分士人的共同選擇,在“重儒輕醫”的社會背景下,卻出現眾多儒生棄舉從醫的現象。文章通過對種種具體事例的分析,認為這一方面與明中后期科舉競爭加劇的現狀密切相關,另一方面是受當時“不為良相,則為良醫”以及“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等思想觀念的影響。此外,這也與儒生個人經歷或社會環境有關,不少人或因病攻醫,或迫于生計,或面對疫病多發從醫以濟人,或因政治原因而選擇“隱于醫”。儒生棄舉從醫現象的出現對當時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一方面拓寬了士人的謀生方式,另一方面壯大了從醫者隊伍,使得更多的病人得到救治。而其更為深遠的意義則在于,大量儒生棄舉從醫,促進了明代醫學事業的蓬勃發展。
該論文同樣也是對明代科舉制度下士人出路問題的一種思考,在科舉競爭日趨激烈的情勢下,受儒家思想及儒、醫相通觀念的影響,棄舉從醫成為很大一部分科舉失敗者的職業選擇。這對研究明代科舉社會,探討明代儒、醫關系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