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3日,《光明日報》“文史哲周刊”顯著位置刊發了天津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侯建新撰寫的專題學術論文《英國佃戶如何處置自己的土地》。
該文通過家庭土地繼承權這個生活側面,揭示了英國中世紀晚期以來私人財產權的發展。隨著英國農民14、15世紀逐漸擺脫農奴制枷鎖,他們對土地的控制權也發生變化。他們對土地的完全所有權還有一段距離,然而其實際的支配越來越不能小覷。從傳統的長子繼承制,到“聯合保有”(確定土地聯合保有人是佃戶意志的表達)、“臨終土地交付”,再到“遺囑執行人”繼承方式,名義上是佃戶對自己土地處置權的變遷,本質上是個人財產權的日益深化。令人感興趣的是,這些不斷變化的繼承方式,都經過一定的法律程序,而且都獲得了莊園法庭的承認,也就是說,都獲得法律保護。其背后的社會背景是農民經濟社會生活廣泛的貨幣化和市場化。
歐洲尤其歐洲文明史,對中國國民而言遙遠又復雜,理解起來實屬不易。侯建新教授有視野開闊的鴻篇大作,也善于從生活細節出發,通過大量實例,抽絲剝繭,揭示他們真實且鮮活的社會生活,見微知著。他不斷有這樣普及性的學術文章如“工業化前英國農民的飲食革命”等在《光明日報》等發表,給人以深刻印象,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
文章鏈接: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2-06/13/nw.D110000gmrb_20220613_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