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林琳副教授和碩士研究生田茗陽嘉撰寫的論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 quality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the longitudinal mediating role of negative affect and the neural basis of this relationship”2024年8月在Current Psychology上發表。林琳副教授和我校畢業研究生田茗陽嘉為共同一作,徐戰勝博士為通訊作者,天津師范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該研究得到天津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CBE210061)和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2024SCG358)的資助支持。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大學生正處于一個由青春期向成年早期過渡的特殊發展時期,面臨著社交、學業和就業等諸多方面的機遇和挑戰,極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甚至產生自殺等極端行為,因此應當將大學時期視為防治自殺行為的關鍵期。自殺意念作為整個自殺行為的起始階段,不僅是未來自殺行為強有力的預測因素,也與大學生學業表現不良、生活質量低下、社會適應不良等長期不良后果有關,因此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焦點。但是既往研究通常利用橫斷面設計或長間隔縱向設計反復考察靜態風險因素(而非動態和可塑性風險因素)對自殺意念的影響,風險因素對自殺意念的預測能力,特別是在短期風險方面的預測能力相對較差。基于此,本研究通過短期縱向設計,聚焦于睡眠質量這一具有動態性和可塑性的風險因素對個體成年后自殺意念發展變化的影響,旨在揭示大學生自殺意念的短期風險因素及其心理和神經基礎。結果發現,(1)睡眠質量差能夠顯著預測大學生1個月后自殺意念的增加,負性情緒其間起到了縱向中介作用;(2)左側三角部額下回和左側中央旁小葉自發活動的異常是大學生自殺意念的重要神經基礎,并且左側三角部額下回的自發活動在睡眠質量與自殺意念之間的關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研究為大學生自殺風險的早期篩查和相關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
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07/s12144-024-065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