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師范大學法學院王喜榮博士撰寫的專著《勞動者忠實義務研究》在法律出版社出版。該書基于作者博士學位論文修改而來,對法律介入道德的尺度和道德對法律的約束在法哲學層面作出自己的思考。同時,受近年來教學科研和審判、律師實務工作的啟發,作者對“理性忠實”和新時代雇傭關系的理解有了更多新的認識與思考,也分享了諸多實踐案例和對社會熱點事件的觀點。
數字經濟時代,勞務給付的方式更加多元,平臺經濟在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貫通國民經濟循環各環節的同時,也顛覆了人們對勞動關系的認知。新型勞動關系變革了勞務給付的方式,有關雇主與勞動者權利義務的界定,還要借助勞動法的基本原理。
該書聚焦勞動者忠實義務這一基礎理論問題,整體上遵循從抽象到具體、從理論到實踐、從立法論到解釋論、從全球視野到本土化、從“法社會學”研究方法到“法教義學”研究方法的總體思路安排全書的邏輯結構。全書30余萬字,分為4大模塊、6個具體章節。勞動者忠實義務是勞動合同附隨義務的一部分,也是一種專屬義務,具有職業倫理和法律義務的雙重屬性。忠實義務既是勞資之間的“心理契約”,也是職業道德的法律化。現代社會,忠實義務已經由無條件、完全忠實于雇主的“愚忠”蛻變為有條件、有限度的忠實于職業與契約的“理性忠實”。然而,近年來,勞動者忠實義務在我國不僅在理論上爭議頗大,實踐中也問題重重,甚至有學者主張用“勞動合同附隨義務”取代勞動者忠實義務。因此,對其展開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豐富的實踐意義。勞動者忠實義務看似一個小問題,卻事關“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的“大格局”,重構雇傭倫理、塑造職業道德的“大學問”。鑒于此,該書在立法論與解釋論上對勞動者忠實義務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在澄清理論爭議的基礎上,妥善回應勞動者忠實義務在主要內容、豁免制度和責任承擔中面臨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勞動者忠實義務源于勞動關系的人身屬性,伴隨雇主的照顧義務而產生,并在實踐中逐漸衍生出以服從義務、兼職限制義務、保密義務、競業限制義務、不當言論限制義務和積極增進雇主利益的義務為代表的眾多具體義務。當代企業組織方式同時產生了忠實義務和公益告發兩種制度需求,在“理性忠實”的概念下,公益告發不存在倫理困境,而成為一種倫理職責,有利于推動企業與社會治理現代化、實現公私利益平衡。勞動者違反忠實義務的責任是一個包含道義責任、紀律責任和法律責任的多層次體系,應警惕合法性雇傭行為和懲戒方式掩蓋之下的報復性雇傭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