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師范大學心理學部徐戰勝博士、林琳副教授等人合作撰寫的論文“Nonsuicidal self-injury as the gateway and consequence of suicidal ideation among adolescents: a cross-lagged regression analysis”2024年8月在Frontiers in Psychiatry在線發表。其中徐戰勝博士為第一作者,天津師范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該研究得到了天津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的資助 (CBE210061)。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青少年是建設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未來的棟梁之材,其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高發,游戲成癮、厭學等行為問題出現,尤其是青少年的自傷現象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教育部等《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 (2023-2025年)》提出要求健全健康教育、監測預警、咨詢服務、干預處置“四位一體”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體系,構建更加完善的學校、家庭、社會和相關部門偕同聯動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那么如何實現自傷問題的早發現、早預防呢?青少年的情緒管理能力較為薄弱,在情緒失調的狀態下容易做出自傷行為。自傷帶來的緩解消極情緒的效益使青少年習得了這種行為,更有甚者形成自傷成癮,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本研究通過對193名初中生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縱向追蹤,研究發現上一個階段的自傷行為可以預測下一個階段的自傷行為,可以認為自傷并不是短暫存在的不良現象,它會伴隨青少年的成長,使其形成不恰當的行為習慣。由此,研究提示我們,對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監測可以從日常行為表現入手,家庭和學校要聯合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為舉止,及時發現自傷行為,進行行為干預矯正,從而降低自傷行為的持續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