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天津師范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院、天津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汪強教授課題組撰寫的論文“Greed personality trait links to negative psychopathology and underlying neural substrates”在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發表。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2000786,31800920)、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20YJC190018)、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20JCYBJC00920)和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2110065023)等的資助。心理學部本科生魏詩雨、研究生祝文偉為文章的并列第一作者,汪強教授為通訊作者。
貪婪人格特質是指個體渴望獲得更多的東西且對現狀永不滿足的傾向,是影響個體經濟決策行為的重要人格特質之一。經濟學家們認為貪婪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是貪婪在金融危機中起著破壞性作用,另一方面是貪婪可以激勵創新和刺激經濟增長。然而現有研究大都集中于貪婪的負面結果和行為,很少有研究直接探討貪婪本身的消極特征和背后的神經基礎。通過揭示貪婪人格特制的消極心理病理學特征和神經基礎,可以幫助我們全面了解貪婪人格,進而幫助貪婪個體的生活和學習。
為了描述其情緒相關的特征,汪強教授課題組開展了一項研究,該研究以正常大學生為被試,利用一系列的量表來測量相應的情緒和攻擊性(n=411),并收集他們的神經影像學數據(n=330)來探索潛在的神經基礎。問卷結果揭示,貪婪的人表現出更多的消極癥狀(如抑郁、興趣喪失、負面情緒),更低的心理幸福感,以及更多的攻擊性。中介分析進一步表明,消極癥狀和心理幸福感可以調節貪婪個體的攻擊性行為。此外,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將負性特點概括為三個重要的因子(消極心理病理學、幸福感和動機)。其中,消極心理病理學和幸福感仍然能夠調節貪婪個體的攻擊性行為。另外,研究者在一個獨立樣本(n = 68)中同樣發現了上述結果。基于體素的形態學分析還顯示,前額葉-頂葉-枕葉網絡的灰質體積與消極心理病理學和幸福感有關,額極皮層灰質體積和貪婪人格負相關,額中回灰質體積和貪婪人格正相關,并且額極和額中回的灰質體積能夠調節貪婪和攻擊性之間的關系。這些結果從行為層面到腦影像方面全面刻畫了貪婪特質的消極心理病理學特征,并表明這些特征可以調節貪婪個體的攻擊性,明確了額葉在影響貪婪個體攻擊性的中介作用,完善了貪婪人格的神經基礎。
文章鏈接:
https://academic.oup.com/scan/advance-article/doi/10.1093/scan/nsac046/6646951?login=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