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天津師范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院”、天津市高校社會科學實驗室“學生心理發(fā)展與學習實驗室”、天津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李曼博士課題組完成的最新成果“The effects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 on cyberbullying in college students: The roles of cognitive processes”在Acta Psychologica上發(fā)表。論文的通訊作者為楊海波教授和徐戰(zhàn)勝博士,其他主要作者為李曼博士、碩士生何全興、本科生趙佳。
兒童期虐待增加個體實施網絡攻擊的概率。然而,尚不清楚兒童期虐待影響網絡攻擊的內部認知過程。綜合認知模型(Integrative Cognitive Model, ICM)認為傳統(tǒng)攻擊的產生是由于敵意歸因偏差和憤怒反芻兩個認知加工過程的影響。因此,本研究探討了敵對歸因偏差和憤怒反芻在兒童期虐待和網絡攻擊之間的中介作用。結果表明:(1)兒童期虐待通過憤怒反芻積極預測網絡攻擊;(2)敵對歸因偏差和憤怒反芻在兒童期虐待和網絡攻擊之間起中介作用;(3)綜合認知模型能解釋虐待青少年網絡攻擊的內部認知過程。具體而言,經歷過兒童期虐待的個體更容易對模棱兩可的情景進行自動化的敵意解釋,而情境刺激引起的敵意解釋進行的反思會增強敵意解釋,從而放大憤怒的體驗,增大個體實施網絡攻擊的可能性。
文章鏈接:
https://authors.elsevier.com/sd/article/S0001-6918(22)0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