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師范大學心理學部呂勇教授(通訊作者)和博士生付春野(第一作者)撰寫的論文“Finding meaning in ‘wrong responses’: The multiple object awareness paradigm shows that visual awareness is probabilistic”在Attention,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上發表。
視覺覺知是否能夠以概率性的表征形式存在是意識研究領域中一個具有爭議性的重要問題。為了對該問題進行檢驗,需要突破以往較為常用的二元迫選(binary alternative-forced choice)的實驗范式。呂勇教授等借鑒Wu和Wolfe(2018)在多目標追蹤范式中創新性的反應方法,使用matlab編寫實驗程序。該程序首先呈現多個目標,然后用灰色的圓覆蓋目標。接下來,會隨機呈現多個目標中的一個,要求參與者點擊該目標的位置。參與者可進行多次點擊,直到找到目標為止。重要的是,參與者要用盡可能少的點擊次數找到目標。最后,參與者需使用感知覺知量表回答對目標的覺知水平。

相較于二元迫選,該方法能夠促使研究者對參與者所覺知的視覺信息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從多次點擊中,不僅可以通過點擊次數知道參與者何時找到目標,還可以通過點擊路徑獲取參與者如何找到目標的信息。結果發現,參與者擁有對目標的不精確的視覺信息,這些視覺信息以累積的形式起作用,且參與者對這些不精確的視覺信息是有一定意識的。該結果支持視覺意識能夠以概率性表征的形式存在,當允許參與者使用更細致的反應方式時,才能夠發現這些概率性的視覺體驗。在更廣泛的意識研究領域的背景下,該研究對理解視覺意識的表征形式做出了方法論貢獻。
文章鏈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3758/s13414-021-023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