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林琳副教授和博士生劉羽(共同一作)撰寫的論文“Orbital frontal cortex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uring gain anticipation linking the rumination and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late adolescence”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SCI一區)發表,通訊作者為徐戰勝博士和白學軍教授。該論文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500895)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0ZDA079)的資助支持。
非自殺性自傷 (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 簡稱自傷,是指個體在沒有自殺意圖的情況下故意地、直接地破壞身體組織的行為,并且這種行為不被社會所接受。自傷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負擔,并且會引發自殺行為。然而,某些個體傾向于隱瞞他們的真實想法并且回避報告自傷行為,因此自傷的患病率往往可能被低估。因此,探索客觀的生物學標志對于識別和理解青少年自傷非常必要。
自傷違背了個體有意識地自我控制疼痛的原則,相反地,它表現出了一種趨近不愉快刺激的動機,這意味著疼痛會讓個體感覺更好。然而,涉及自傷獎賞處理的神經回路之間的關聯尚不清楚。少數神經影像學研究調查了自傷個體的獎賞神經相關性,但結果并不一致。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礎,本研究旨在探索獎賞預期條件下眶額皮質(orbital frontal cortex, OFC)的腦功能連接對自傷的影響,以及反芻思維作為認知因素在OFC功能連接和自傷之間的作用。結果發現,相比于單一的腦區激活,OFC與其他腦區之間的耦合可能是自傷的更敏感的生物標志物;OFC和左側楔前葉不僅能夠各自對自傷產生影響,OFC-左側楔前葉功能連接的異常是自傷的重要神經基礎;反芻思維作為一種自我認知因素在OFC-楔前葉功能連接與自傷之間的關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研究提供了一種理解NSSI機制的路徑,即異常的獎賞預期回路到負性認知,再到問題行為。

doi: 10.1016/j.jad.2024.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