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楊海波教授課題組撰寫的論文“Neural mechanisms of behavioral addiction: An ALE meta-analysis and MACM analysis”在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發表。楊海波教授為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李兆嵐為第一作者,該成果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行為成癮是一種復雜且多因素交織的疾病,其神經生物學機制仍有待進一步探討。以往的研究發現,不同行為成癮者所表現出的異常腦區活動并不完全一致,而且這些異常激活的腦區在個體成癮行為的不同發生階段(如獎勵尋求階段、自我控制階段和決策階段)中所起的具體作用尚不清楚。為了解決以上問題,該研究采用激活似然估計(Activation Likelihood Estimation, ALE)元分析和腦連通性元分析模型(Meta-analytic Connectivity Modeling, MACM),深入探討了行為成癮及其三個關鍵發生階段所涉及的腦區和神經網絡。
研究結果顯示,行為成癮者在右側下額回、雙側尾狀核和左側中額回表現出過度激活,且右側尾狀核、左側尾狀核與右側下額回之間存在顯著的功能連通性。這些發現表明,行為成癮與額-紋狀體回路密切相關。此外,行為成癮者在獎勵尋求、自我控制和決策階段表現出特定的神經激活模式,這些模式表現為與各階段特征相關的腦區激活差異,以及功能連通性的特異性變化。該研究的結果將有助于確定行為成癮者最為核心的神經改變,并進一步拓展我們對行為成癮神經機制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