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師范大學心理學部吳瑕副教授、張宗博士研究團隊(成員包括研究生郝悅、張朔賢、張環副教授、姜云鵬博士,以及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陳瀛博士,通訊作者為天津師范大學張宗博士)完成的論文“Love in the time of zoom: how much intimacy modulates brain and behavior synchrony in face-to-face vs. video communication”在國際知名期刊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發表。
該研究揭示了視頻聊天中情侶與朋友互動差異的神經機制,解密了為什么明明屏幕里的TA在笑,為啥感覺沒見面時甜?那是因為你和TA的大腦,可能在視頻時掉線了!該研究聚焦社交溝通的核心問題:親密關系類型(情侶、朋友)與溝通方式(面對面、視頻)如何共同影響人際神經同步(INS)與行為同步。研究團隊通過招募特定親密關系組合的參與者,結合超掃描功能近紅外光譜(fNIRS)技術與雙人行為分析,系統探究了不同溝通場景下的大腦活動與互動表現。結果顯示,在面對面溝通時,情侶在前額葉皮層的高頻段(0.081-0.09Hz)神經同步性顯著高于朋友,這種同步性與關系親密度呈正相關。然而,在視頻交流時,朋友組的神經同步性反而優于情侶組。而在低頻段(0.038-0.046Hz),朋友在面對面交流時表現出更強的同步性,情侶則在視頻交流時同步性更高。同時,言語行為在關系滿意度與前額葉神經同步間起完全中介作用,面對面交流中女性前額葉活動還能預測男性后續腦活動。這一發現表明,不同親密關系會依賴不同神經頻率通道實現同步,溝通方式的變化對情侶互動的影響更顯著。該研究首次系統對比了情侶與朋友在不同溝通方式下的神經行為同步差異,明確了人際神經同步的頻率特異性與性別影響特征。這一成果不僅深化了對數字時代社交神經機制的理解,也為提升視頻溝通質量(如情侶遠程互動、朋友線上協作)提供了可操作的實踐建議。